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4689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下雨了说课稿襄阳市河心小学 元相林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唤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我们知道,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这节课,我从学生比较喜欢喝得可乐入手,出示给同学们常温和冷的两瓶饮料,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研究凝结现象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观察来发现新知识,新内容,从而引出新课。当学生观察到冷的瓶子外有小水珠时,我并没有直接提问,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看到这种现象,想知道什么?让学生针对小水珠的形成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

2、,在这一环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猜测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先让学生猜测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再猜测小水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测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此外,在这一环节上,我还注重教观察方法,让孩子们懂得,摸一摸也是一种观察方法。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本上刚开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的凝结现象。在设计本课时,我没有把这些现象都出示给学生,而是选择他们比较喜欢喝得可乐引出新课,并进行探究,当得出结论,揭示凝结概念后,回过头来,再让他们用凝结的概念来解释这几种现象,这既是对凝结概念的巩固,也是在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用教材

3、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三、实验由扶到放。我以为,实验前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第一个对比实验中,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实验桌上老师提供了那么多的实验器材,所以,我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再出示书上的提示,引导同学们怎样得到水蒸气?怎样让水蒸气遇冷?怎样得到冷热不同的玻璃片?这样一步步,水到渠成。同时,在这个实验后,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实验中看到不同现象,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这个条件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也就是对比实验中的变量问题。第二个实验,只引导孩子用什么做太阳?什么做地面,江河湖海?怎样

4、遇冷?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去设计,这样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敢于探索,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1、雨的形成: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对学生来说水蒸气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虽然在实验过程中看到有小水珠掉下来,但与自然界的雨联系起来,还存在空间的限制。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通动画,用于显示水蒸气的变化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以很形象的突破这一难点。2、同时借助照片汇报实验结果,可以更直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条理,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五、体现学科的整合性: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的简笔画雨的形成,以及课件体现科

5、学与美术、语文、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业的安排,既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体现了科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所在。一节课的结束,是另一节课的开始,每学完一课给学生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新的问号,所以这个环节的安排,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也体现了一个德育渗透点:学科学、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困惑之处:这个班级有40多人,这么多学生怎么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求,以及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如何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由于时间关系,实验的效果还不太明显。 2014年10月26日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下雨了教学设计襄阳市河心小学 元相林【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

6、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了解雨的形式【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课前准备】电子白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请生观看雨的片断视频,引入课题。(5张幻灯片,封面、春夏秋冬各一)播放优美的雨景。走入讲台,讲:雨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春雨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生机和希望。夏雨暴虐而豪爽。秋雨是那么缠绵

7、,充满了金色。冬雨是雪的使者,雨夹着雪,雪带着雨,纷纷扬扬。美丽的大自然有多少奇妙的现象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啊!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二、探究活动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三、讨论活动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3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4自由举例。四、“雨的形成”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8、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五、下雨的好处与坏处1、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2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3活动:“认识人工降雨”4、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5、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6、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六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六、复习巩固讲:我们先复习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播放幻灯片1什么叫凝结,请一生回答。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一起说什么叫做凝结,边播放。板书:凝结,问:发生凝结现象的两个条件是什么?边板书水蒸气,

9、遇冷2、问: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有那些?。同学们说的可真多,说明我们的观察力非常好。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下雨了教学反思襄阳市河心小学 元相林【教学反思】新课标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根据这一要求以及我们这段时间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学尝试,结合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知识方面:雨的形成: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对学生来说水蒸气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虽然在实验过程中看到

10、有小水珠掉下来,但与自然界的雨联系起来,还存在空间的限制。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通动画,用于显示水蒸气的变化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以很形象的突破这一难点。技能方面:生活中下雨的利与弊进行比较。由发现问题“小水珠的形成”到解决问题“雨的形成与水的循环”,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情感价值观方面:由引导学生感受“雨与人类的关系”到激发他们到生活中自己调查分析“雨与人类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蓝色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只有保护她才能更好地拥有她!2、动画、短片的展示化抽象为直观。教学伊始,我就通过形象的动画,让学生

11、直观地感知“小水珠的产生”,轻而易举地帮学生建立了凝结的科学概念,同时为了解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中间部分关于“水循环”的动画短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感知“水的循环过程”时,动画演示了水循环的过程,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颤,深切的感受到人类对大自然影响是巨大的,由衷地发出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的心声。结尾时,我又设计了小水珠历险记的flansh动画,放到一半时让学生接着讲未完的故事,直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条理,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电子白板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本课的教学中,雨的形成和水的循环是重点,我将二者巧妙地

12、结合起来,先指导学生小组观察和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水珠,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运用电子白板的注解功能汇总学生演示雨的形成和水的循环,最终,从而又形象地认识了雨的形成和水的循环。这节课,我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将电子白板的拖图、拉大、放大镜、写字回放等功能有效地与科学课堂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了教学情景,扎实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精彩的发言,津津有味的表演以及对保护环境的理解都可以看出,课堂效果较好。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让这个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探索。困惑之处:这个班级有40多人,这么多学生怎么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求,以及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如何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由于时间关系,效果还不太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