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468904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姆定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欧姆定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欧姆定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欧姆定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欧姆定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姆定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姆定律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欧姆定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学情分析】1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欧姆定律的内容2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2)实验数据处理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1A为一个标度;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3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

2、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材分析】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

3、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体会利用U-I图象来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的方法。(2)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欧姆定律。(3)完成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学会一般元件

4、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用分压式电路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2)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绘制U-I图象,正确分析图象中所隐含的信息。2教学难点(1)分压式电路的连接及优缺点。(2)对U-I图像中各类信息的判断【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1测绘小灯泡伏安特

5、性曲线的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键、导线、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2加强U-I图象绘制与信息判断,为后面的图表绘制继续做准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二)进行新课1欧姆定律教师:既然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演示实验:投影教材图2.3-1(如图所示)教师:请一位同学简述如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来研究导体A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学生:合上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上滑片P的位置,使

6、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0、2.0 V、4.0 V、6.0 V、8.0 V,记下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师:选出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读取实验数据。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换用另一导体B,重复实验。投影实验数据如下U/V00.501.001.502.002.50I/A00.250.50.7511.25导体AI/A00.511.522.5导体B教师:同学们如何分析在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学生:用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

7、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学生:作图,如图所示。教师:这种描点作图的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掌握。分析图象,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对于同一导体,U-I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说明这个比值只与导体自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的属性。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概念:电压和电流的比值R=,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教师:将上式变形得I=上式表明:I是U和R的函数,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

8、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教师: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讨论:根据欧姆定律I=得R=,有人说导体的电阻R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没有关系。教师:电阻的单位有哪些?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和兆欧(M):1 k=103 ;1 M=106 教师:1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学生:如果在某段导体的两端加上1 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 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

9、 。所以1 =1 V/A教师:要注意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投影例题例:某电阻两端电压为16 V,在30 s内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量为48 C,此电阻为多大?30 s内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解析:由题意知U=16 V,t=30 s,q=48 C,电阻中的电流I=1.6 A据欧姆定律I=得,R=10 n=3.01020个故此电阻为10,30 s内有3.01020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说明使用欧姆定律计算时,要注意I、U、R的同一性(对同一个导体)。2导体的伏安特性教师: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的IU图线叫做导体

10、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是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讨论:在IU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总结:在IU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即k=。图线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教师: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实验:(1)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告诉学生我们会亲自去做实验)(2)用晶体二极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连成如左下图所示的电路,改变电压和电流,画出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右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图线不是直线。教师: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三)课堂练习1两电阻R1、R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1)这

11、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1R2为_A13 B31 C1 D1(2)当这两个电阻上分别加上相同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之比为_A13 B31 C1 D1解析:(1)由欧姆定律I=可知,在IU图线中,图线的斜率k=,即电阻的大小等于伏安特性曲线斜率的倒数。R1R2=tan30tan60=13。所以A选项正确。(2)由欧姆定律I=可知,给R1、R2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I1I2=R2R1=31,故B选项正确2若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3/5时,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了0.4 A.如果所加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多大?解:由 得 A又,所以 A说明:(1)用IU图像结合比例式解题,

12、显得更直观、简捷。物理意义更鲜明。(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属性,与U、I无关,因而,用此式讨论问题更简单明了。(四)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作业:书面完成P48和“问题与练习”第2、3、4题【教学后记】新课改新要求下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应该更加信任学生的能力,不要不放心,更不能不放手,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所以课堂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处理,老师就当好领路人就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