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467949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莒县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10分)1. (1分) (2015高一上乐山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戕害 熠熠闪光 九牛一毛 流岚虹霓B . 曙光 萦青缭白 茕茕孑立 斑阑锦缎C . 瞳孔 玲珑剔透 无处逃遁 杜娟啼血D . 脊骨 不屈不挠 百舸争流 沧茫大地2. (1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 . 这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手机短信行骗,没想到一开始就图穷匕见 , 被人们识破。B .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

2、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C . 春日的早晨,漫步小路,朝阳照着大地,路边有树木花草,一幅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呈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D . 在世界31一个被遗忘之地,独特的民族和部落孩子休养生息。他们历史悠久的文化和风俗无法与全球化浪潮抗衡,终将成人类历史上的雪泥鸿爪。3. (1分) (2018吉林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阅读经典著作,要的就是那种涵养、思考、了解的过程,这是“养性”,也就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B . 名为“冬梦”的北京冬奥会会徽是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的是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的是滑雪运动员的英姿。C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

3、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在经济建设以及国家战略层面凸显出的重要作用,因此,全球都在争先进行战略部署。D . 大型漓江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演出超过了500场/年,极大地带动了桂林市的旅游、地产、交通运输和艺术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 (1分) 下列各句子中,破折号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 . 在准确反映民意之前,必须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民意,再把这些民意带到“两会”上来,反映给党委、政府。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这其间,少不了东奔西走,这不是跑腿是什么?B . 来到金竹排,眼前有如“万鸟奔月”一个独立的山包上,弯弯的梯田,活像千万只展翅飞翔的大鹏,朝着山顶那轮“明月”一丘圆田汇聚。C . 在日本美

4、丽的城市也是很古老的城市京都郊区一个寺庙里,我见过这样几个汉字:大道无遮拦。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就是一条康庄大道。D .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5. (1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月考)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人在着装上的材质和颜色上都是有讲究等级的,就颜色方面,隋唐以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在唐代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白两色。B .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牲畜,所以古人又把牛叫“太牢”,把羊叫“少牢”。C . 容臭,即香袋

5、,内装香料,随身佩带,香气绕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气也。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D .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通称为“叔父”。6. (1分)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B .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6、。C .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D .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7. (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B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1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9. (1分) 下列

7、加线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 完璧归赵B . 宁许以负秦曲C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 毕礼而归之10. (1分)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每个人都被镶嵌于传统之中, , ; , ; , 。要使传统保持生命力,就要拉近它与当代人的感情距离;要使传统深入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就要将它和时代、现实、时尚结合起来。它需要饵释不可能支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传统也不是僵化的传统不是绝对清晰明了的它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但传统存在着裂缝A . B . C . D .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11. (1分) 在有人说后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修辞手

8、法与前面的句子相同。朋友是什么?有人说,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嚎哭的肩膀;有人说,朋友是一口你可以放心地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有人说:有人说:三、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4分)12. (4分) (2017高三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王晓莉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

9、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

10、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

11、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

12、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 . 在被修剪前,“

13、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B . 第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C . 第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D . 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E . 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2) 为什么作者认为“树

14、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4) 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13. (5分) (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承规,字大方,楚州山阳人。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会土民啸聚为寇,承规与知州乔维岳率兵讨定之。真宗即位,为胜州刺史,俄兼勾当群牧司。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 , 以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会修玉清昭应宫,以承规为副使。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拜宣政使、应州观察使。五年,以疾求致仕。修宫使丁谓言:“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仍改新州观察使,上作歌以赐。承规以廉使月禀归于有司,手诏褒美,复定殿使奉以给之。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七月卒,年六十四。废朝 , 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 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乐较簿领,孜孜无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