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457466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窃读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课题:我爱阅读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通过假定与选择,说明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

2、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局部,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一个语文教师若能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则功莫大焉。 学情分析: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假期中孩子们度过很多书籍,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都能够加以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读书,理解读书的好处,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素养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 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2. 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

3、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课时课题:窃读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1.理解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2.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法、朗读体会法、小组讨论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要引导学生

4、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我”“窃读”的经历一波三折,“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艰难环境中对读书的酷爱。 教学流程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能够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2.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认读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

5、事情。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挤”“钻”“贪婪”“装着”感悟形象:从这个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你

6、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3)“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快乐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读了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能够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水准.(4)“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作者感受怎样?从这句中能够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一句

7、或几句都能够,感受长短不限。(学生练习在书上批注。全班交流批注心得,指名答。教师随机指导朗读。).4、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简简单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1)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3)相机指导朗读.5、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刚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能够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能够连

8、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能够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课件显示: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1)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3)小结:“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持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4)诵读句子.四、拓展延伸、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说一说相关读书的名

9、言。抓紧时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好书: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善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读书的乐趣: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五、布置作业、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窃读滋味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那我窃读更不算偷了,所以窃读之事我但说无妨。问我为什么要窃读?家里穷吗?非也,非也,只因为我要看的书是恐怖小说,与学习无关,没获批准购买,只好在妈妈逛商场之际死缠烂打溜进

10、书店窃读。窃读有两大要点:其一,脸皮厚;其二,要有速度。本人两样无一具备,所以常挨营业员白眼。经常窃读也积累了些许经验:先找到爱看的书,拣个人多嘴杂的地方蹲下。嗨,可别以为我学习认真喔,人家仅仅为了不让营业员看到。但呆在一个书架前看书,不被营业员的“火眼金睛”发现可有点难。蹲下之后,就是一场消耗战了:腿会酸,就站起来,站起来,体力不济,又蹲下加上营业员每过分钟就会来个大扫荡,运气不好头一个赶你出去,运气好的见别人被识破了,赶紧放下书,休息去,回来再打持久战。反正不管怎么样,都先出去一趟,再厚着脸皮回来吧!回来的时候,多少要遭白眼:“不要坐在书上,不要老是看书,你爱买买,不买走人!”读者上曾有一

11、篇窃读记说主人公窃读太久,一个女孩就送了他一本书。唉,我可没那么好的运气,而且脸皮也不够厚,白看多次不好意思,还是见好就收吧。课后作业设计:、读一读,写一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解释划线的词语:(1)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3)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填空:课文以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

12、滋味,表现了 。、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放学之后匆匆赶到书店 (1) 贪婪的读着 窃读记 窃读经历 藏身于大人之中 感受独特 经历艰辛与惧怕(29) 借雨天读书 滋味复杂 收获知识和快乐 吞下所有智慧 夜晚降临离开书店,浑身轻松 (10) 教学反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表达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个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学习比较轻松。但对于作者为什么窃读离学生生活较远,因为现在小孩生活条件较好,不会存有这种情况,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本课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书的酷爱,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实行朗读,效果很好。但是,在教学中应更加联系生活中的感受加以理解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