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45088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适度守常,通达圆融 试谈三年级概括能力训练策略 【内容摘要】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训练概括能力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三年级的年级特征,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妥善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努力探究多种操作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巧妙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扎扎实实的练习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守常,通达圆融。【关键词】 三年级 概括能力 模式 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见,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学生的概括能力将会在阅读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小学三年级,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年级,相对于低

2、段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和高段以阅读感悟体味、写作教学为主的不同侧重点,三年级的学生既保留了来自低段相对较弱的感悟表达能力,而与此同时思维也开始渐渐成熟,渐渐向高段那种偏重阅读概括、赏析的方向发展。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在概括能力上的“功底”已经初露端倪。可以这样说,三年级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上的过渡期,更是语文教学方式及侧重点的过渡阶段。同时,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概括课文大意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个几乎未曾接触过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才给该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增添了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地方。需要老师时时刻刻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巧妙地引导,从而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扎

3、扎实实的练习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一、关注学情,扶放有度1、避免过度牵引和一味放任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概括这一练习,很多孩子难免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不知如何思考。于是细心的老师们肯定会首先为学生们设置一个台阶,一个示范,好让孩子尽快适应这一环节的形式和意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该如何控制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又能妥善地尊重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究竟怎样的火候和分寸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过度牵引,限制思维当一个孩子刚刚开始学习穿衣服的时候,父母总是不放心,觉得孩子穿得太慢太费时,于是孩子每次穿衣服都是由父母代劳,从

4、不自己动手,一旦养成习惯后,某一天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势必会手忙脚乱好一阵子,自理能力也必然得不到正常发展。其实,教学设计也一样,在学生还没有思路的时候老师便把自己的一系列想法一股脑儿灌之,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模式一旦成型,就很难开拓思路,很难学会独立思考和融会贯通,只会过分依赖老师的答案。我曾经上人教版三上掌声这一篇课文,在第一次试教中,我这样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环节:初读课文并进行字词教学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将填空补充完整:“因为 ,所以英子 。在一次班级讲故事活动中,轮到英子给大家讲故事了,她 ,同学们把掌声送给她,使她 。当英子讲完故事后,同学们又一次送给

5、她掌声,使她 。”我将填空用课件的形式出示,并指名学生回答。结果学生能较为完整地完成填空,并且三个学生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当时我想大部分学生应该会巩固此环节,于是对学习效果不免沾沾自喜起来,觉得学生可以很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可是课后当我进行调查了解时,要求学生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却发现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的反馈很不好,很多人根本讲不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来,我经过反复思考,意识到,老师给出的引导实在太多,在学生所概括的一段话中,大部分的语言都是由老师自行组织的,并且强加到孩子的思维中。如此一来,学生的概括能力依然停留在老师的安排上,孩子的思维范围被框得很狭窄,自然把独立思考能力抹杀了,从而无

6、法达到培养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目的。一味放任,难理头绪 在教学中,过度地引导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然而,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让其不着边际、没有头绪、方法混乱地低效率学习,也是不可取的。就像一个无人调教的孩子,不知道做事的方法,因此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曾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过这样一堂课,有位老师上人教版三上盘古开天地一课。在初读课文、字词教学之后,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留出一点点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她请的第一个学生回答得很啰嗦,几乎是把课文读了一遍,老师耐心地听完之后,评价说:“你说得很具体,有没有谁能概括

7、地说一说?”然后她又请了第二个学生,可是很明显学生的回答还是过于细碎,于是她又提了同样的要求请了第三个学生,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最后老师不得不将简洁的概括自己说出来。我并不是指责那位老师的不是,凭心而论,这个环节上学生无法领会老师的意图,无法明白什么样的概括可以称得上是简洁,什么样的内容叫啰嗦。展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原因很简单,在学生头一次接触概括的时候,就放手任其自由发挥,没有方法的指引,学生肯定找不到有效途径,只能按着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而他们的理解就是将课文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可见,对于刚刚接触概括的学生而言,环节中的引导是多么重要!2、兼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

8、经过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经过在教学活动中一次又一次的听课学习之后,我开始领悟到了一点心得:过度地牵引会框死学生的思维,容易将答案变成一个统一的模式,而一味地放任又会让学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跌跌撞撞”,无所适从。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设计一个合理的环节,才能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又将老师的指导如水到渠成般恰到好处。最终我在掌声教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平台:“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运用下面所有词语将填空补充完整: 麻痹症、轮流、讲故事、不愿意、掌声、鼓励“英子是一个 的孩子。有一次 。”如此一来,学生不会瞎说瞎撞,更不会再发生不知该从何下手的尴尬场面。因为老师已经给他们提

9、供了一个可以发挥的简易平台,通过此形式他们能大致明白原来概括课文大意可以这样来说。另一方面,虽然老师有部分的引导,但是在内容上并不多,并且通过几个重点词语,让学生自己将词语进行语言组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轻松流利地依靠平台完整地概括。处于中层的学生也能借着老师为其创设的台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而学习能力还不够理想的学生虽然一下子还无法流利表达,但是抓重点词语,复述主要事件的过程已经较为清晰地记在孩子们的心中。事实证明,这次的环节设计真正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通

10、过把握文章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大意,把握了火候和分寸。二、探究方法,张弛自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是学生最喜欢和最感兴趣的,称为最近发展区。因此,我们呈现的训练材料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可以在难度适宜问题的解决中感悟并尝试策略,再运用策略尝试寻求答案,在自己的逐步努力下体验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三年级这一过渡阶段,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概括课文大意的有效性练习设计探讨如下:模式

11、一:铺陈设防重点词语“保驾”,连接短语“护航”此种形式的有效性练习设计,比较适合以平铺直叙为线索的课文。如掌声、检阅、画杨桃等,老师出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重点词语,如掌声这篇课文中的“麻痹症、轮流、讲故事、不愿意、掌声、鼓励”这几个词语。并出示需要学生补充的一段话,这段话中有一些连接性的句子或短语供学生进行语言组织,比如在前面所介绍的环节中出示的“英子是一个 的孩子。有一次 。”等部分,用于启发孩子的思维,引导其正确使用重点词语,从而连成一段完整的话。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而台阶上方就是成功的果实,如果学生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思考,无法收获成功,如果学生借助台阶跳一跳,思考一下

12、,努力一下,就肯定会摘得果实,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设计正是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模式二:循序渐进提纲挈领,抓好中心此种形式的有效性练习比较适合总分、分总、总分总、按季节顺序描写等结构明显,脉络清晰的课文。如在教学富饶的小兴安岭和美丽的西沙群岛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段落的特点,在分析领悟课文的教学环节中从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让学生用一两句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该段的主要内容或者干脆借用自然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样通过句群段落的训练让学生在小范围的内容上进行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另一方面以点到面,为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大练兵”。再如上面提到的

13、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老师可以这样提示:“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你能找到吗?”如此一来,就在无形之中告诉孩子,找总结句或总起句也是概括的一种方法。相信大部分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句话,如此一来,既得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又帮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对概括能力有一个思维和能力上的提高。比较于模式一,模式二的难度相对较低,学生也容易把握,方便回答。而且这样提问的好处在于暗示学生可以通过寻找中心句、寻找过渡段等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可以不断强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感悟以及对文章脉络的打理,为日后开展阅读赏析教学做好扎实而有效的铺垫。模

14、式三:对比体会摸石头过河,适当扶持此种模式没有固定的的课文形式,可以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其方法就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之后先请一个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一般来说刚刚接触概括的三年级学生不太可能第一次就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普遍的情况是孩子的概括相对啰嗦。如果个别学生在概括方面变现得十分抢眼,则老师可以避免第一次指名,而是首先挑选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在此之后老师先借机点评回答的质量,然后再暗示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或者出示关键词语、提示语来引导学生的概括,如此鲜明的对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概括的方法和技能。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有位老师教学三下妈妈的账单。她的概括训练如下操作:首先请一名

15、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完毕之后老师点评其内容太过具体。然后老师不慌不忙地提供了一个台阶,出示“索取、账单、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这些词语,让学生用上以上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请了同一个学生,对比回答之后老师的评价是:“你比刚才说的简单了很多,用上这些关键词能把主要内容体现出来。”如此一来,在感性的比较中学生的印象一定会非常深刻,将抽象的错误“啰嗦”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领悟什么是简洁,什么是概括。尤其是那位回答两次的学生,“摸着石头过了河”,相信切身感受对其日后概括能力逐步提高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模式四:开门见山挖掘课题,言简意赅有些课文的课题就已经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比如三上的爬天都峰、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次成功的实验。三下的画杨桃、争吵、女娲补天。在概括这些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从课题着手,引导孩子。曾经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听过一位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