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45000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语上3英英学古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二(上)语文教学预案 设计:周亚新 审核:周亚新 闻红艳 3英英学古诗【教材赏析】英英学古诗通过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介绍了静夜思的作者及诗意,让学生饶有兴致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可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背”和“青”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认识对话

2、的书面表达形式。【教学重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准备】1. 挂图、小黑板等。2. 课前预习:(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后生字,读准生字音,记住生字形,按笔顺表进行书空。(3)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包括绿线内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明白的打问号。【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部分生字词。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 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教学流程】一、古诗导入1. 板书:古诗。(认读“诗”,翘舌音,整体认读。你怎么记“诗”?)2. 背古诗。小

3、朋友,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我们来背背已经学会的古诗,好不好?3. 认识英英。有个名叫英英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背古诗,想认识她吗?(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提醒第二个“英”读轻声,这是叠词的一般规律。)我们一起来写写她的名字吧。(书空,提醒:“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4. 读课题。英英今天新学了一首古诗,她正在背古诗给奶奶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英英学古诗。板书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二、读文识字1. 看图。请大家看课题旁的插图。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 自读课文。 英英和奶奶到底在说什么呢?请自己按要求读读课文。自读要求:(1)边读边圈画生字,把字词读正确,句

4、子读流利。(2)读得时候遇到困难可以问老师和同学。(3)同桌分角色对读。3. 识字认字。(1)出示生字词语。一首古诗 静夜思 李白 思念 照 一层 听懂 唐代 疑是地上霜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难点的字进行拼读,重点读准翘舌音“诗、首、照、霜”,读准后鼻音“懂、静、层”。 (3)识记生字。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 。重点引导识字的方法。三、熟读初悟1. 熟读课文。请大家在自由地读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读完后请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交流感受。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自由说说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大略为英英新学了古诗静夜思,她会背,懂得意思,还知道作者

5、。3. 理清脉络。(1)英英说了几次?(三次)奶奶呢?(两次)(2)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方式。这篇课文和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以往的文章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空两格,这篇课文中,“英英”和“奶奶”都是顶格的,表明“英英”和“奶奶”后面的话是她们说的。朗读时直接读她们说的话就行了。再看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4. 朗读对话。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情态。四、学写生字1. 再次认读生字。2. 范写生字,重点指导写好以下生字:首,第二笔撇和第四笔撇分别书写。意,上中下结构,中间是“曰”非“日”。思,和“意”相比较,心字底形态上的大小变化。李,末笔横为主笔,长一点。3.

6、描红课后练习题2。五、布置作业1. 完成习字册教过的生字。2. 朗读课文,掌握课后练习题3 的五个词语。“背”,多音字组词。【板书设计】3英英学古诗第一次 诗句第二次 诗意第三次 作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继续学习本课生字“静、照、层”。认识多音字“背”和“青”字旁。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文理解并背诵静夜思。 【教学流程】一、复习巩固1. 认读生字词。2. 听写词语,选择一两个词语说句通顺的话。李白 古诗 故乡 意思 月亮二、学习古诗小黑板出示静夜思全诗。1. 解释诗题。“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仪式,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 理解诗句

7、。第一、二句(1)指名读。(2)这两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默读英英第二次的话再回答。(3)英英怎么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不说“地上铺了一层白霜”而说“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呢?第三、四句(1)指名读。(2)这两句诗,谁能替英英回答?(3)“举头”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4)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5)齐读静夜思。3. 体悟诗情。(1)出示插图。小朋友,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谁来说说中秋节的晚上你们是怎么度过的?(2)中秋佳节,亲朋好友一起赏明月,吃月饼,说说话,聊聊天,多开心哪!可是图中的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此刻他望着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8、?(3)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4. 朗读指导。(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意味诗人在沉思。(3)“光”、“霜”、“乡”读得清晰,停顿长一些,感情逐步深化。5. 熟读背诵。三、体验角色 1. 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的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同桌练习对话,说正确、说连贯。) 2老师来演奶奶,哪个英英主动来跟奶奶汇报学习呀?指名。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一评。四、总结拓展1. 我们学古诗呀,就得像英英一样,不仅会背,还要能讲出诗句的大概意思来。

9、2. 听范读,欣赏李白有关明月的其它诗。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五、布置作业1. 继续学习三个生字,完成习字册。静,认识新偏旁“青”字旁,观察“月”的变化,撇改竖。照,四个点的摆布规律。层,半包围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云”被半遮半掩。2. 当堂完成补第二、三题。其余可以课后完成。【板书设计】 3英英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完成练习。2

10、. 走近李白:积累有关李白的古诗或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学流程】一、 走近李白1. 师情境引入:同学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今天,在此时、此地,老师和大家一同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齐读:“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2. 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3.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4. 师补充李白其人其事: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字太白,五岁时,随父入川。李白从小喜爱文学,学习努力,他阅读了百家书籍,很小就以才气闻

11、名于世。二十岁的时候,他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怀着施展才华的心情离开四川到各地去漫游。每到一地,李白都以文会友,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像他描写长江的诗句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诗句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登上庐山,诗人面对瀑布的飞湍喷泻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他的诗传遍了祖国大地,没见过李白的人,也读过他的诗,每每听说李白漫游到来,文人学士都会很乐意地接待他,与他交朋友。从他写的一首赠汪伦诗便能证明这一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离开长安以

12、后,重新过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有时候隐居读书,有时候周游各地。在这些日子里,他写下了许多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望天门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有一次,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江陵去,一路上他即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令人叹为绝妙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将读到的李白诗歌分类。如:李白与明月、李白与山水、李白与友人(李白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九百多首,题材各异,风格各异,其分类标准亦有很多。教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将其按诗中的具体意象分类)二、 完成补充习题1. 指导有困难的题目。2. 其余题目生独立完成,是巡视。【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