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1432400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 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 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翻译的定义,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 )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 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最贴近”就说 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 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能对

2、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 上即是不可译。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1. 英译汉“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The letter B.”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什么使得马路变宽?”“字母B。”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 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2. 汉译英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请看下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如照字面意义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The girl

3、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则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曾合为 “僧”字,人弗合为 “佛”字,女卑合 为 “ 婢 ” 字,女又合为 “ 奴 ” 字,这些英文都无法译出。二、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1. 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所以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1)文字上的不同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声调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调语言。而一 些作者刻意挖掘本民族的语言资源导致翻译中的不可译,如汉语中的同音字、拆 字、象形字等现象。赵元任先生著的施氏食狮史“石诗士施

4、氏,嗜狮,誓食十狮”此文通 篇以同音字作成,四种声调以及卷舌音等汉语特有现象使该文成为不可译典型。2)词汇层的不同作为汉语中特有的量词,在英语中无对等翻译,只有用冠词包罗万象了。另 外汉语中的四字词组以及成语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特征,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具 有音韵美,更具有除字面意义外的引申义与比喻义,如“刻舟求剑”,若简单地照 字面译成“to carve the boat 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lost sword”,不仅失去了原文的 音韵美,更要紧的是译文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为它并不具备汉语的文化共核, 无法引起共鸣。3)句法层的不同英语是综合型语言,有丰富的曲

5、折变化;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无曲折变化。 英语重形合,语法具有外显性;汉语重意合,其语法具有隐含性。一个汉语句子 在无上下文的情况下是很难判断它的时态与其他性质的,如“他来了”,可以对应 以下几个英文句子:“He is coming”“He came”与“He has came”。2. 修辞方面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很大,大多数不可译现象即源于此,如汉语 修辞中的拟人法、歇后语、对偶、双关、回文、叠韵、双声等修辞手段给我们的 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李清照声声慢里的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韵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 使用,增

6、加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这些修辞方法应该说是无法译的,然而许渊 冲先生却做了大胆的尝试。可拿译文与原文作一个对比,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ee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这个译文已 经是相当的好了,可是原文的叠韵还是没有办法充分的体现出来。3.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说话较为笼统,英语人士说话较为具体。我们常听有人说“喝酒去”, 这该怎么译呢? liquor, spirit这两个词指烈性酒,alcohol指含酒精的酒,drink 指软饮料,beer指具体的

7、啤酒,而wine指果子酒或葡萄酒。因此要译“喝酒去” 可没喝酒那么容易。要把汉语的“车”译成英文,也绝非易事,在英语中人们会具 体的说“to take a taxi”, “to take a car”, “to take a train”, “to take a bus” 而不是“to take a vehicle or some kind of transport” 。这就是为什么老外不理解中国人老爱说 什么“喝酒”、“坐车”等。4. 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同西方文化有本质的不同,这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 化的不同。汉语中涉及的中国特有的民族物质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词 汇

8、具有明显的汉民族文化色彩,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如汉语中的“四 合院”, “坐月子”。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也会产生一 些各国特有的词汇。如“打工仔”, “盲流”等。三、补偿在不可译现象中的应用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认为,补偿主要用于弥补译文在语 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损。最著名的是赫维和希金斯(Hervey and Higgins)提出的补偿的分类:(1)类比补偿:在译入语文本中运用与原文相 当的语言手段,再现原文效果;(2)换位补偿:译文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现相 同的效果;(3)融合补偿:译文将原文多个特征融合在

9、一起;(4)分解补偿:译 文将原文较短语句的含义和特征融合在译文较长的一段话中。上述几种形式并不 互相排斥,可以同时运用。1. 补偿在词汇翻译中的运用英语中有些词汇在汉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就不能用异化法,而要用归化法 加以引申,这种引申可以从抽象到具体,也可以从具体到抽象。例如:大锅饭制 度,就不能只翻译成“common big rice pot” system,要在后面加注,把其真正意 思解释出来,这样外国读者才能明白。2. 补偿在语音音韵翻译中的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在音韵表达上差别很大,我们可以采用变通的方法,利用汉语 的叠音词、对偶句式、双声、排比结构等方法加以补偿。请看下例:Change

10、is part of life and the making of character. Whenthings happenthat you do not like, you have choices:You get bitter or better.翻译成中文:变化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也塑造了人的意志品德。当你不 喜欢的事情发生了,你有两种选择:要么痛苦不堪,要么痛快达观。例句中 bitter or better 是头韵还押尾韵,这里将其译成音韵对仗、工整贴切 的对偶句式,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3. 补偿在修辞翻译中的运用大部分英语修辞格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它们无论在结构

11、上或 修辞上作用上,都彼此十分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异化的方法。但是实际上, 由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就要采用归化的办法以保 持原文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1) 转换比喻形象:paint (gild) the lily与“画蛇添足”,都具有强烈的民族 色彩。在西方,百合花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因此给百合花粉饰当然被看作 多此一举;而汉文化中蛇本无足,画蛇添足只能弄巧成拙,典出战国策齐策二 中的“画蛇添足”与典出莎士比亚约翰王(King John)中的“paint the lily”各自 所具有的民族性都十分明显。英语的这一成语翻译成汉语时就要转换比喻形象, 将其翻

12、译成画蛇添足或采用释义法译为“给百合花涂彩,多此一举”。2) 引申词义:在翻译英语修辞格时,往往还要引申词义。例如英语当中经 常用到的矛盾修饰法有时按照其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翻译出来,会令人不解。The Major again pressed to his blue eyes the tips of fingers that were disposed on the edge of thewheeled chair with careful carelessness.少校用一种经心做出的漫不经心的姿态再次把原来放在轮椅边上的指尖按 住自己的蓝眼睛。这里将careful引申为“小心做出的”。4.

13、补偿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 找不到与之对应或对等的词语,不得不采取异化并加注的方法,从而使作品的的 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例如:“这断子绝孙的阿Q! ”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 Q 正传译文如下: “Ah Q, 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至今这种传统的观念仍 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

14、念中,骂人“断 子绝孙”是最刻毒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因此英美读者 不可能理解译文中“sonless”的文化含义,因而译文必须加上一条注释:一a curse 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文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有些专有名词往往反映某种背景情况、民俗或典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必 须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涵义阐释出来。四、结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不可译性限度 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译者要深入探讨两种语言的特点,努力缩小这种限度。 补偿无疑是翻译不可译现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参考文献:1 迟庆立试论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问题】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 2006,(1)2 邱艳红论英译汉中的不可译现象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3 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4 王巅华.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J.东方论坛,2002, (6)5 王征,严轶伦.词汇语义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探讨 J .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