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月夜》赏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42951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方平《月夜》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方平《月夜》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方平《月夜》赏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月夜:一作夜月。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阑干,横的意思。新:初,初次。透:透入,传入。【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

2、为诗友。能诗,尤善写绝句。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

3、的耳鼓,诗人突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赏析二】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很多。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仅仅在夜色中调

4、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矇胧而和谐的旋律。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气氛。“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所以。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

5、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说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能够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仅仅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所以,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