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吉雪丽(2)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409596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吉雪丽(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案例吉雪丽(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案例吉雪丽(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案例吉雪丽(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案例吉雪丽(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吉雪丽(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吉雪丽(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的”放矢方见效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吉雪丽一、研修背景和主题生成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目标。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个前提。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形同虚设。我们在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不切实际,空泛无物,甚至搞不清楚这目标应该针对谁而设。而目标设定不到位,就导致课堂教学的随

2、意性,如踩着西瓜皮,滑哪,算哪,那还有何课堂效率可言!“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光鲜热闹但虚无空洞,有“温度”无“深度”,这样的课堂并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于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研修主题应时应运而生。所以,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比如,我们将学习鲁迅的故乡,那么我们先要清楚,它出自哪一年段哪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什么,故乡在这一单元的位置怎样,它与以前所学有没有系统上的逻辑关系,它如何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然后,我们要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实际知道什么,最后明确对象,将目标定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表述得清

3、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堂教学时,有的放矢,少了随意性,多针对性,何愁效率不高?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二、研修过程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论学习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话语,彰显着大家的风范。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却往往踯躅不前,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和深度,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理论指导的价值与意义。事实上,没有理论的实践也是盲目的实践。古往今来,国门内外,有多少教育前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至理名言,这些都是他们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后辈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有很多教育同行将

4、他们的教育点滴用文字记录,并将之与他人共同分享,无私忘我。于是,我们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学习理论,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教研组根据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荐读浅谈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达成和谈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开放式学习,给予各位老师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静心深思,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能明确什么是三维目标,知晓如何妥善处理三维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到让教学目标引领课堂,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将像那大海深处的灯塔,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纵深领域。2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备课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

5、没水喝。俗话又说,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三个和尚互相推诿、不讲协作,结果没水喝;三只蚂蚁,力量虽小,精诚合作,最后得享食物。笔者认为,这两句俗语只昭示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大圣人孔子亦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个人的力量固然不可小觑,集体的力量更是无可估量。教学上何尝不是这样!有时,一节课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风采,更是整个群体的智慧。于是,2011年10月18日,在行政楼四楼,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在组长王佩君老师的带领下,针对做父亲一文,展开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各位老师热情

6、高涨,畅所欲言,使集体备课之特色尽显无遗。首先,由胡卓拉就做父亲一课陈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介绍了她的备课思路及具体教学设计。接着,大家自由发言,提出建议:杨可珍:在梳理情节的同时,可提炼出文中几个人物,然后抓住孩子与挑担者、挑担者与父亲、父亲与孩子这三对矛盾去分析,让学生明白:是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把买小鸡的平凡小事写得曲折动人。王洁娜:“三对矛盾”可否理解成“三组对比”?王佩君:对父亲形象的探讨,可从爱孩子、懂教育两方面入手。陈善义:结尾关于“父亲不说下去了”的做法是否妥善,应让学生见仁见智,不可说死。琚亦素:一节课这么多内容是否可完成?然后,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优化做父亲教学设

7、计,从实处落脚,从细处着手,粗中有细,收放自如,集体智慧的火花在这 一瞬间迸溅。最后,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确定由胡卓拉老师进行公开教学。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集体备课的开展,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了教师的工作合力,营造出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教师改变过去 “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在交流讨论中弥补个人的不足;在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协作和分享;在互动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3将美定格在瞬间课堂展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好山好水好人。2011

8、年10月25日,我实验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来到城西分校肖镇初中,与那里的同仁,共享这一美好时光。胡卓拉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一课,就像冬日里的阳光,给每个人带来温暖与舒适。做父亲课堂实录师:首先送给大家四幅画,看ppt: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关于小孩的。师:嗯,好。你来说说画面上这些小孩有什么特点?生:师:你没发现这些小孩和你一样可爱吗?生笑。师:好。刚才大家都很仔细,发现这四幅画画的都是小孩子,而且这些小孩子表现出来的都很可爱。那么大家知道这四幅画是谁画的吗?生齐:丰子恺。师:聪明!是丰子恺的大作。丰子恺是出色的漫画家,他很多的漫画取材都是孩子,并且画的是他自己的孩子居多。丰子恺用笔画

9、他的孩子,同时也用笔写他的孩子。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文章,看看他和孩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中你无法理解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下它们应该是什么意思。然后呢,看看文章是围绕一件什么事情来展开的。快速默读全文,把段落标记好。众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师:大家把头抬起来,看ppt上的词语,如果你知道其中任何一个词语的意思,就告诉我,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所得。好,谁先来说?生1:最后一个,“抽噎”,抽抽嗒嗒地哭。生2:嚎啕。师:什么意思呢?它在文章什么位置?大家能帮他找到吗?这个“嚎啕”在哪里啊?生杂:第18自然段。生3:就是很大声地哭。师:好,请坐。生4:第

10、2个。师:在第几段?生:第五段第3排。师:念什么?生:“cnj”。师:“来打破门庭的岑寂”,句中的“岑寂”是什么意思?生4:门庭环境的安静、寂静。生5:第1个。在第5自然段,应该是排除的意思。师:这个字念什么?生:“bngch”。师:第几声?生:第4声。师:那“摒除”是什么意思呢?生5:排除。师:现在还有一个,谁来说?生6:bnju,第6自然段。师:噢,什么意思?生6:排除。师:非常好,请坐。刚才我还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生齐:文章是围绕什么事展开的?生1:文章是围绕“买小鸡”展开的。师:噢,是买小鸡事件。买小鸡是一件小事,可是作者为什么洋洋洒洒写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呢?这其中又有怎样

11、的曲折呢?生1:那个买小鸡的人在讨价还价。师:就他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生2:丰子恺也在讨价还价。师:也就是文中的生齐:作者。师:他的身份是生齐:父亲。师:只是父亲和卖小鸡的在讨价还价吗?生齐:还有孩子。师:怎么没买成小鸡呢?生1:卖小鸡的人总是不还下去。师:文中称这个卖小鸡的为什么?众生未找到。师:挑担者,找到没?现在能不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生1:孩子们要买小鸡,父亲跟挑担者讲价钱,挑担者没有降价。师:这么一件小事,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情节充满曲折,是因为这几个人之间存在许多矛盾,意见没有达成一致,是吧?那么谁和谁之间有矛盾呢?孩子和挑担者有矛盾吗?生1:没有。师:为什么?生1:因为

12、他们都是很高兴地去买小鸡的。师:挑担者也很高兴,是吗?生1:嗯。师:你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父亲的加入,这单买卖就成了,是吧?生1:嗯。生2:孩子们要买小鸡,挑担者要抬高价钱,所以没买成。师:你觉得他们之间有矛盾吗?生2:有。师板书:孩子矛盾挑担者师:孩子们和挑担者的态度分别有什么特点?生1:孩子们非常热情。师:孩子们非常喜欢小鸡,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孩子们非常喜爱小鸡的句子?生1:第2自然段。“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师: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小鸡充满了喜爱之情?生1:“飞奔”,争先恐后地,“同时放下”,因为他们喜爱小鸡胜

13、过作业。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4个孩子同时扔掉笔,飞奔下楼去了。好,还有哪些句子呢?生:“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师:知道“请愿”的意思吗?生2:“请愿”就是愿望非常迫切。师:“请愿”一般指采取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向政府去提出某些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一般用在比较正式比较严肃的场合的。这里用在孩子们对小鸡的渴望上面,就显得在孩子们心中,买小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用“请愿”这个词语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买小鸡事情的重大。生3:第6段,“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倾情”这个词用得好。师:那我们也倾情地来说说“好来!好来!”,好吗?师生齐读。生4:第3段,“原来元草因为

14、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激烈”用得好。师:元草在激烈地哭着,他的眼泪里面包含着什么?生4:跌痛了。生5:怕小鸡被抢光了。师:哦,好。我发现文章对元草作了重点描绘,我们推测他在家里排行老几?生齐:最小的孩子。师:最小的孩子,他表达感情有什么特点?生6:幼稚。生7:他表达感情比别的孩子更强烈一些。师:哦,他表达的更加直接一些,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出来了。好。大家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对小鸡的喜爱之情。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挑担者。当孩子们越热情的时候,那个挑担者就越生1:无情。师:很好。(板书:无情)找到这

15、个句子读一下。生齐读:“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冒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了。”师:一个“冒”字,把孩子们和小鸡完全隔开了,真是个无情汉。那挑担者和父亲之间有没有矛盾呢?生1:师:父亲一直在怎样?生1:降价。师:而挑担者呢?生齐:不肯让价。师:这个父亲总是在讲价钱,是不是显得很小气?生齐:不是。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是有道理要求降价的?从谁的话中可以看出挑担者确实是抬高了价钱?生1:对门的大嫂说:“这个卖小鸡的想做好生意。他看见小孩子哭着要买,越是不肯让价了。昨天坍墙圈里买的一角洋钱一只,比刚才的还大一半呢!”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奸商,父亲压价是有道理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那孩子们跟父亲之间有没有矛盾呢?父亲是否始终站在孩子们一边呢?生1:他还要讲价钱。生2:他一开始是“全无兴趣”。师:那他后来去讲价钱说明还是想买的,为什么变主意了?生2:他不忍心拂了孩子们的兴趣。师:父亲的“全无兴趣”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到决定买小鸡是从谁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呢?生齐: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