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40799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音乐课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本教学设计重视整节课的音乐性,听赏、唱、编等环节始终贯穿以音。各教学活动体现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活动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组织各项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乐力和音乐实践能力,同时还注重教材的整合和拓展,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本课共三课时,下面我从教法、学习模式、流程三方面作以下反思。一、教法本课主要采用体验法、实践法、探究法等进行教学。1、体验性音乐教学法。通过完整而充分的聆

2、听小白菜、母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等,使学生在音乐的听赏过程中获得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爱护、疼惜我们的妈妈的情感。本教学法以音乐情感体验、感受为主,通过创设情景“妈妈的歌”,陶冶学生爱妈妈的情操,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安静的、投入的听赏音乐的习惯,提高其音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实践性音乐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听赏歌曲体会母子深情;说说说妈妈让你特别感动的地方;动模仿妈妈辛勤的劳动;唱唱唱疼惜妈妈的歌;编情景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等活动,学生亲身参与各项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其音乐的技能技巧,发展其音乐的表现力。3、探究性音乐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

3、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我设计模仿妈妈劳动,妈妈工作、学习,妈妈累得伏案而睡等,妈妈多伟大啊!二、学习模式。本教学活动涵盖的三个主要学习模式为:1、参与体验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参与体验模式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模式之一。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欣赏小白菜,唤起思念妈妈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欣赏母亲,爱妈妈的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学唱、创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情感外化(创造)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是平等的,教师起到主导

4、的作用,学生突出了主体地位。2、情景陶冶模式。运用音乐、语言、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创设情景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等,参与活动学生领悟母子情深,情感体验内化本课时中,创设情景“妈妈的歌”作为主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小白菜”没有妈妈孤苦伶仃,母亲中妈妈的孩子真幸福,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心智受到感染和启迪。情景教学不仅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且促使学生以最佳的

5、学习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获得主动发展。3、探索创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提出设想:创编的形式探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创编:采纳成员的意见编排情景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创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由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也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表现手段给予主动的注意,对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三、教学目标和流程:教学目标:1、对比欣赏小白菜、母亲,体会不同的速度、力度、声音等表现歌曲的情绪会不同,了解没有伴奏的合唱称无伴奏合唱、男子一个人唱称男声独唱。2、通过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小白菜、母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学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妈妈的爱恋。3、初步学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摇篮曲轻柔、较慢的音乐风格,指导学生用轻柔、缓慢、深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