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知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39628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本知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阴阳对立阳一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 壮的等。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 弱的等。阴阳互根对立着的两面,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阳消长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 长的变化中。阴阳转化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 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五行学说五行属性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发展过程气候季节方位脏腑五官五体五志酸青生

2、风春东木肝胆眼筋怒苦赤长暑夏南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长夏中土脾胃口肉思辛白1收燥秋西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咸黑 八、藏1寒冬北水肾膀胱耳骨恐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 克生。附:人之五行分类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 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精、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

3、骨、脉、胆、女子包。五脏1.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 舌能知五味矣。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 的脉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2.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 华在爪。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3.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 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与喉咙、声音有关(金实不鸣,金破 不鸣)。5.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 纳气。主骨、生髓

4、、充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 面)。命门即是肾阳,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 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 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 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六腑6. 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胆内贮藏 精汁(胆汁).因胆汁清净,又称为 中精之腑。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7.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分上、中、下三部。上口为贲 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间名

5、为中脘. 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8. 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主要功能是 受盛、化物和 泌 别清浊。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归之于脾,转输五脏。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械下送大肠。小肠的功能,往往 概括在脾的功能中。9. 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生理功能是传 泻糟案粕。10. 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 的作用。11.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 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有 孤腑、外腑之 别称。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 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上焦病

6、包括心、肺的病变中焦病 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火)与脾(土)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统血.脾气不足,血的生化来源缺乏一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脾虚不能统血一血不循经。心气虚弱一脾运失健,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心血不足、 夜不安寐.心(火)与肾(水)水火阴阳相互为用。心阳不振一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肿等水气凌 心证.肾阴不足一心阳独亢,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肝(木) 与脾(土)肝所藏之血,有赖脾的滋生:脾的运话,需肝的疏泄协调。 脾运不健一肝血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月经量少 色淡。肝气郁结一脾气壅滞、脘腹胀痛、食减。肝(木)与

7、肾(水)肝藏血,肾藏精.子母之脏。肝血依赖肾精滋养,肾精得 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补。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肾阴不足一肝阳偏亢,下劫肾阴,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腰酸、遗精、月经不调。甚至肝风内动、筋肉跳动、肢体 麻木。脾(土)与 肺(金)脾虚一肺虚,体倦无力、少气、懒言。脾失健运一水湿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肺失通调一脾运不健、湿停中焦、腹胀、水肿,纳呆、便澹.脾(土)与 肾(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虚弱一影响脾的运作,形体恶寒、肠鸣、腹泻脾运不健一肾精、肾阳亏虚、腰酸、膝冷、头晕耳鸣,身倦.肺(金)与 肾(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虚弱一肾不纳气、呼吸不利、动则气喘.肾阴不足

8、一肺阴虚而见潮热,干咳.肺阴不足一肺肾阴虚,潮热、盗汗、干咳音嘎、腰酸腿软。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心与 小肠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时前阴灼热等 小肠实热证。反之,若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及心,见心烦、 舌赤,甚则舌体糜烂。肝与 胆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胆火盛,都可出现胁痛、口苦、咽干,性 躁易怒。肝胆湿热而致的黄疸,既有发黄、口苦之胆汁外溢, 有有胁痛、纳呆等肝气郁结表现.脾与胃脾运不佳,久则影响胃纳;胃纳失常,亦可影响脾运,临床常见 脾胃同病.肺与大肠肺有火热之邪,气机壅塞,肃降失职,则可引起大肠实热壅滞 不通,而见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肠积热,津亏液燥,大便秘结, 传导

9、阻滞,亦能影响肺气肃降,出现咳喘。肾与 膀胱共同完成水津的调节与排泄。膀胱的气化作用决定于肾气的盛 衰,肾气充盛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谢。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功能在胃、小肠与胆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 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排泄功能则在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 作用而完成。发病原理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气)和外界 环境(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相互斗争中,邪气处于暂时的优势.致病因素1.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伏气)2. 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 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3. 七情:.喜:喜乐过度影响到肺

10、.怒:不独伤肝,亦可伤及其它脏器。忧:忧伤肺,亦能伤脾。.思:思虑伤神(心),也能伤脾。悲:伤心,也有因内脏发生变化,而后产生悲哀症状。 恐:伤肾。肾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易恐, 恐则神祛。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4. 饮食和劳逸5. 房室不洁:色欲过度,损伤肾中所藏之精气。6. 创伤和虫兽伤害.7. 虫积:因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肥甘之品,致湿停热生, 酝酿生虫,久而成积。或误食污秽不洁的食物所致。8. 中毒:毒蛇猛兽,饮食中毒,药物中毒.9. 遗传。10. 痰饮:内脏功能失调,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产物。一般以质稠浊 的叫痰,清稀的称饮.11. 瘀

11、血:又称蓄血,因气虚、气滞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 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瘀血形成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望诊1. 望全身望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以鲜明、荣润、含蓄为佳。望形体观察病人体质强弱和体形的肥瘦,以及头、背、腰、膝、骨 的异常表现.有 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瘦人多 火,瘦人多劳嗽之说.望姿态观察病人坐、卧、行、立的动态。2. 望局部望头面部头、发、面、目、鼻、耳、口、唇、齿、咽喉、颈项.望躯十四肢胸、腹、背、腰、四肢、皮肤、二阴。头:诸阳之会,内藏脑髓,是精明之府,为肾所主。头形过大或过小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囱门高突邪火上攻,或脑髓有病囱门逾期不合,

12、颈项软而不能立肾气不足、髓海空虚发:血之余、肾之外荣头发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突然片状脱发血虚受风久病发落精气亏虚发渐白而脱落老人一精血渐衰青壮年-血分燥热或精血不足面:脏腑气血的外荣。白色虚证、寒证黄色湿证、虚证红色热证青色寒证、瘀血或惊风证黑色肾虚、水饮或瘀血证3. 望舌.望舌质:神,色,形,态。望舌苔: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无根。苔色:白,黄,灰,黑四种苔色.望苔、质合参:4. 望排出物望痰涎.望呕吐物闻诊o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叹息、呕吐、呃逆和暧气 o闻气臭一病体气臭、口气味、排出物气味.问诊o 一般情况o问主诉和现病史对五味的偏嗜,也可测知脏气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虚,

13、好食辛 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虚,好食咸者肾虚,好食苦者心病。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问寒热 问头身问口渴与饮水.问饮食与口味 问二便问耳鸣、耳聋问睡眠问妇女病问小儿病o问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生活史切诊o脉诊六纲脉:浮、沉、迟、数、滑、涩。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滑脉主虚证,涩 脉主实证。o遍诊:应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o三部诊法:应用不便,已不常用.头部的人迎(以候胃气),腕部的寸 口(以候十二经),足部的跗阳(以候胃气)

14、。病情危笃寸口无脉时, 常诊人迎、跗阳来断胃气的存亡。o寸口诊法:把腕后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 合起来称三部九候。两手各有寸、关、尺,共为六脉。左手右手寸关尺寸关尺心、膻中肝、胆肾、膀胱肺、胸中脾、胃肾、命门、大肠O常见的病脉有28种,归类如下:脉名性质诊断相似脉浮 脉脉来浮在皮肤,轻按即应于指下, 重按梢减而不空虚外感表证孔脉,散脉沉脉轻取不得,中取始得,重按明显里证伏脉,牢脉迟 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寒证缓脉数脉脉来急速,一息四至以上热证疾脉虚 脉指下空虚,软弱无力气血两虚短脉实 脉脉来应指充实,长大坚实有力实虚长脉滑 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饮,气滞, 实热动脉细 脉脉来如线,细软无力,应指明显湿病;或气血 两虚濡脉,微脉, 弱脉洪 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时盛大, 去时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