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1391679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一、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科举最早起源于隋代。发展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改革于宋代,鼎盛于明朝,灭亡于清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二、考试类别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

2、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

3、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三、科举的考试内容1.隋、唐、宋隋炀帝 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頲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墠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顠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於墨义则映一些关於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丠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 赋 ,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 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

4、而明经只需熟读砓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砄难度。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亠设立了 武举 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晠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 王安石 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 (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然而,苏轼 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2.元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 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

5、。新的规定,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 四书 ,则以 朱熹 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 元朝 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 八股文 的基础。 3.明、清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五经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 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栵为讲究形式。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堙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的书泠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热衷科举的人 识 四书五经 ,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堸,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概不通。讽刺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 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

6、栎朝的进士-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 四川 的 苏轼 来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筠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亠。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 而就 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求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於是不少考生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 。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 鸦片 、 缠足 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晚清时力主废除科举的 康有为 与 梁启超 两师徒,可算是一对才学与考试成绩相乎的典型例子。 梁启超十

7、二岁便兠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章,算是科举得意。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诚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覠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耠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相反,康有炠书香世家,家中有-,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虽然康有为名满广东,但他十六岁成秀才,获贡生身分后 是乡试六试不售,失意科场二十载。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得以徒弟梁启超一同上京赴考,会试最终以首名及第成为会元,高中进进士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科举制走向了死胡同,到1905年8月清廷废除了这一制度。四、清朝科举考试制度清朝科举考

8、试分童子试和正试。其中童子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通过了这三重考试才算是生员,也就是秀才。之后才能参加正试。而正试又包括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中者称之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如果有人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那么就称此人“连中三元”。中国从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历经1280多年总共产生状元1400位其中“连中三元”者有15位。清朝296年的统治中,从1646年(顺治三年)开始科考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考试取消,共计考试112期,产生状元114位。这

9、就有个疑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次殿试只能产生一位状元,那为什么在112期考试中产生114位状元呢?后来,在看了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的讲座后才知道。原来,在顺治九年和十二年,满汉单独分科考试,就是这两年各出了两各状元。所以在112期的考试中产生11 4位状元。而114位状元中又有三位是“连中三元”。他们是王玉壁、钱启、陈继昌。王玉壁是武科连中三元,是清朝唯一一个武科连中三元者,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跨朝代的武科状元,这是因为他的“三元”是从明朝考到清朝的。在1636年明朝武科乡试中取得第一名1651年,顺治八年连续参加会试、殿试分别考中会、状元。所以说他是唯一跨朝代的连中三元;钱启在连中两元后,

10、在殿试中,乾隆认为他都连中两元了,多不容易啊,于是九特批他免考定为状元。那么有父亲这么做,就会有儿子学着做,在嘉庆二十五年,广西人陈继昌再度连中三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十五,也是最后一位连中三元者。我们现在的考试,不管是中考、高考还是其他考试,基本上是采取“择优入取”制。而清朝的科举考试则不然,当时讲究的是省级平衡,在会试中,每个省出现28位举人参加考试,在这28个举人中就一个考中贡士,到皇帝那儿参加殿试,产生状元、榜眼、探花,而这三者是绝对不可能出现于同一个省的。考中的前十名,若第一名是北方的,那第二名,第三名就得是南方或西部的,讲究区域平衡。附:历史上其他十二位连中三元者分别是:唐朝的催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xiang),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