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拜师 (1)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379276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孔子拜师 (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7、孔子拜师 (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7、孔子拜师 (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7、孔子拜师 (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孔子拜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孔子拜师 (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孔子拜师教学目标:1、会认“兼、毫、”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重、难点:1、会认“兼、毫、”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板书:孔子拜师。2 简介孔子的情况。(1) 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己所收集的材料。(2) 教师归纳总结。3质疑:孔子是拜谁为老师呢?带着这个问通读课文。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

2、,生字词过关。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齐读生字词:(1) 读准生字词 (2)认清字音。3理解词语意思。(1) 互相解词意。 (2)查工具书解词意。闻名:有名、著名。渊博:学识深而广。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纳闷:因疑惑而发闷。 止境:边际,尽头。4孔子的老师是谁?课文主要讲谁和谁之间的事?什么事?生讲后师归纳:孔子的老师是老子;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向老子拜师求学的事。(出示挂图)三、讲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懂哪句说那句?2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理解孔子勤学上进的品质。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四、小结 勤学上进的孔子是怎

3、样去拜师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作业布置:1 感情朗读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词。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一、孔子简介二、理解词语风餐露宿 闻名 渊博 日夜兼程 纳闷课后反思:17、孔子拜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课时:2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局部生字词。2、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二、学习第2-4

4、自然段1师范读。 2讨论作答。(1)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从中你会感受到什么?(3)从那些词看出孔子旅途艰辛呢?能想象出途中的情景吗?(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3、孔子老师是怎么样的?图中哪一位是老子?(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第二自然段中第二句话来描绘)4、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文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能体会到什么意思?5师引导过渡:后人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1)小组讨论。(2)派代表发言。(3)师

5、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积累巩固(一)、词语盘点:1、摘录形容孔子的词语:2、摘录形容老子的词语:3、从上述词语中,找出两组近义词:(拜访 拜见 等候 迎候)( 二 ) 、小练笔:相距上千里的路途,孔子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忙着赶路,急于求学。一路上,他的头发( ) ,胡子 ( ),衣服 ( ),脚趾( ),但他不顾( ) ,不顾 ( ),终于走到了洛阳。待文本学习完毕,学生对孔子的虚心求教的这种理解有了一个新的高度。设计了以下拓展升华型的课外作业:(三)资料链接收集一些孔子的名言,并借助工具书尝试着理解。作业: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在积累本上。板书设计:17、孔子拜师谦虚好学 不畏艰辛 求知若渴 谦逊有礼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