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34108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题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呼吸道一 小儿呼吸的生理特点: 人体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组成,以喉下部的 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 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和喉部的感染,而下 呼吸道感染则被称作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组成小儿呼吸道的各器官分别有以下 特点:(一)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解剖特点:1鼻: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初生儿几乎无 下鼻道。此后随着面部、颅骨及上颌骨的发育,鼻道逐渐加宽增长,直至4 岁左 右才开始形成。婴儿期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极易于感染。粘膜富于血管组织, 感染时粘

2、膜充血肿胀可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引起呼吸困难。粘膜下层缺乏海 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至青春发育期达高峰。因此婴儿很少发生鼻衄, 6-7 岁后鼻衄较为多见。2. 鼻窦:婴幼儿鼻窦不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蝶窦生后即存在,3-5 岁后方有生理功能。上颌窦 2 岁时出现,至 12 岁后才充分发育。额窦的炎 症在6 岁以后方可见到。婴幼儿期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生鼻窦炎。3. 鼻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儿期相对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 巴组织,包括鼻咽部扁桃体、舌及腭扁桃体,围绕咽部呈环状排列,这些淋巴组 织肿胀时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腭扁桃体为最大的集结淋巴组织,早期腺体及

3、血 管组织均不发达,至 1 岁末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增大,4-10 岁时发 育达最高峰,至 14-15 岁时又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是在 1岁以内婴儿少见,多 发生在学龄儿童。扁桃体具有生产、供应和贮存抗原反应前驱细胞的作用,有一 定防御、免疫功能,对单纯性扁桃体肥大者主张勿须手术摘除,如果腺窝处有细 菌隐伏形成慢性感染病灶,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手术。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当其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生咽后壁脓肿,临床多见 于1 岁以内的婴儿。4. 耳咽管:婴儿的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5. 鼻泪管:在婴幼儿期比较短,开口于眼的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婴幼儿 患上呼吸道

4、感染时易侵及眼结合膜,引起眼结合膜炎。6. 喉、小儿喉部相对地较成人长,为漏斗形,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易发生 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部较狭小,轻度炎症或水肿时,容易发生呼吸困难。生理特点:上呼吸道具有调节吸入空气温、湿度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从而保护下呼吸道 免受或少受微生物与有害物质侵袭,维持正常功能。小儿 1 岁后鼻、咽和喉腔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能使吸入的冷空气加 温至与体温相同(37C)并使之湿化后再进入气管、支气管。(二)下呼吸道解剖及生理特点1. 气管、支气管:自环状软骨下缘起至与肺泡连接的肺泡管以上,呈树枝状 分布。儿童气管位置较成人稍高,新生儿气管上端相当于第 4 颈椎水平,

5、下端分 支处相当于第 3 胸椎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至 12 岁时气管分支处降至 第 5,6 胸椎水平。右侧支气管较直,似气管的延伸。而左侧支气管则自气管的 侧方分出,因此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支气管。小儿的气管和支气管腔相对狭窄且毛细支气管蝗发育较气管、支气管、肺泡 发育慢,管腔更为狭窄。6 岁时支气管直径增加一倍,毛细支气管及气管约在 15 岁时增加一倍。软骨柔软、弹力纤维组织发育不良,粘膜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 不足,使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地排除微生物,较易导致感染,使呼吸道产生狭 窄、阻塞等症状。2. 肺脏:肺脏在胎儿时期已相当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进一步发育。至成年时 肺脏重量增加约

6、20 倍。肺容量:新生儿为 65-67ml,8 岁增加 7 倍,12 岁增加 9 倍,至 20 岁时等 于新生儿的 20 倍。肺泡:数量出生时约 200 万个为成人 8%,成人为 3 亿个,8 岁时增至 1400 万个。肺泡面积生后 1 岁半达体表面积的 2 倍,3 岁时达 3 倍,至成年达到 10 倍。肺泡直径新生肺泡直径为100 口 m,年长儿为100-200 口 m,成人为200-300 口 m。肺组织的特点:弹力组织发良较差,血管组织丰富,有利于生长发育,整个 肺脏含血量多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气体交换面积小,间质发育旺盛。因肺泡数量 少而小,肺炎时,易致粘液阻塞。间质性炎病时易并发肺不张

7、、肺气肿及肺后下 方坠积瘀血等。3. 肺门:由支气管、大血管和几组淋巴结所组成。淋巴结构与肺部其他淋巴 组织互相联系。当有呼吸道感染时,肺内淋巴结易出现炎症反应。4. 胸膜:新生儿及婴儿期胸膜腔相对宽大。壁层胸膜固定不够坚密,易于伸 展,胸膜薄且较易移动。5. 纵膈:较成人相对宽大,柔软富于弹性。前纵膈上部包括胸腺、上腔静脉、 升主动脉弓和前纵膈淋巴结。下部包括心脏及膈神经等。后纵膈包括气管、支气 管、胸导管、降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食道和后纵膈淋巴结等。当胸腔 积液时,使纵膈受挤压而致气管、心脏和大血管移位,因此引起心、血管功能障 碍,甚至发生危象。婴儿期叶间胸膜炎较为多见。6. 胸廓

8、:婴幼儿胸廓短小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与脊柱几成直角(如成人深 呼吸状态),胸廓的前后径与横径几乎相等。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填满整个胸腔。 心脏呈横位,纵膈相对大,加之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的活动范围小,吸气 时胸廓扩张受限制,换气不够充分,尤以肺的下部(脊柱内侧)受限更甚,不能 充分进行气体交换。这些都使小儿呼吸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经常处于不利地位。随 着小儿年龄增大,开始站立、行走,膈肌逐渐下降,3 岁以后达第 5 肋间。肋骨 倾斜,胸廓横经逐渐大于后前径逐渐接近成人。膈肌下降能增加吸入气体的容积, 增加换气量。如膈肌收缩力弱、膈运动发生障碍(鼓肠、腹水、肝肿大等)都能 使肺部换气量减少。生理特

9、点:1. 清除作用:呼吸支气管以上部位的粘膜上皮细胞具有粘膜纤毛运转系统, 它们的清除功能对防止感染非常重要。2. 肺回缩力的特点儿童时期回缩力与胸廓回缩力之比,较成人为小,即肺处于膨胀状态。当需 氧量增加时,因其缓冲气量较小,易出现换气不足。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覆盖在肺泡表面的一种软脂酰孵磷脂。具有调整肺 泡表面张力大小与稳定的肺泡内压力的作用。因此保持肺泡内压稳定,防止液体渗出,以免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二呼吸的相关知识(一)呼吸的特点1. 呼吸频率:小儿代谢旺盛,其代谢水平及需氧量接近成人。由于其解剖特点, 小儿肺容量(仅成人1/6)及潮气量(潮气量绝对值6ml/kg)均较成人为小。

10、为 适应代谢的需要,只有采取增加呼吸频率来得到满足。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 其频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见表 4-1。因此小儿应付额外负担的储备能力差。婴幼 儿患肺炎时,其缺氧代偿呼吸量的增加,最多不超过 2.5 倍,故易发生呼吸衷竭。表 4-1 不同年龄小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平均值年 龄 呼 吸 脉 搏 呼吸:脉搏1 月 4550 120140 1: 31岁以内3040 110130 1: 341 3 岁 25 30 100120 1: 3 447 岁 202580100 1: 4814 岁 1820 7090 1: 42. 呼吸类型:婴幼儿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肌发育不全,呼吸时肺向膈肌方向 上下移

11、动,呈腹膈式呼吸。随着年龄增长,站立行走,2 岁时腹腔脏器下降,呼 吸肌逐渐发育,肋骨由水平位渐成斜位,小儿出现胸腹式呼吸,7 岁以后此种呼 吸占绝大多数。胸式呼吸仅在少数 9 岁以上的女孩中见到。3. 呼吸调节及呼吸节律:生后数日的婴儿呼吸调节功能差(包括神经系统及 化学系统调节),易出现深浅呼吸交替式呼吸节律不齐、间歇、暂停等现象,此 与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迷走神经兴奋性强有关。(二)小儿肺功能的特点:1.肺容量:指肺脏可容纳的气体量。测肺容量有助于了解通气情况。(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气量与出气量相等。其值随年龄增长 而增加。不同年龄小儿潮气量数值见表 4-2。表 4-2 不同

12、年龄小儿的潮气量数值年龄潮气量(ml)新生儿15-201岁30-702岁864岁1206岁1508岁17010-12 岁230-26014-16 岁300-400成人400-500(2)肺活量: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气量称肺活量。它受呼吸肌强弱、气 道通畅程度及肺组织与胸廓弹性的影响,也和身材大小、性别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故小儿肺活量的个体差异较大。正常新生儿第一次呼吸的肺活量约为 10-70ml, 出生后30分钟啼哭肺活量约为50-100 ml,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见表4-3)。表4-3不同年龄阶段肺活量数值年龄肺活量大约值(ml新生儿1406岁1000-180010岁1700-29001

13、4岁2600-450018岁(男)3400-630018岁(女)2700-4800(3)功能余气量:在肺内气体称为全气量。余气量加补呼气量为功能余气量, 见下图。补呼气量变动较大。在小儿肺功能测定中,功能余气量约占肺总容量 的40-50%,功能余气量过大,吸入新鲜气体被稀释,从而可减少肺泡膜两侧气 体分压差,影响气体交换。功能余气量增加,提示肺泡膨胀过度,减少时说明肺 泡萎缩或陷闭。2.肺通气功能:在单位时间内(1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通气量,通 气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浅幅度有关。正常婴幼儿通气量为 3500-4000ml/min/m。CO排出量亦和成人相似。2表4-4 正常婴幼儿肺

14、通气功能项目2月-1岁1-3岁成人潮气量(ml)4270500潮气量(ml/m2)120145294每分钟通气量(ml)130517706000每分仲通气量(ml/m2)374436913530二氧化碳排出量(ml)4156200二氧化碳排出量(ml/m2)1171161183气体的弥散:是指气体(O和CO )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过程。临床上22所谓弥散障碍是指CO而言,因CO在体液的溶解度远远超过O,其弥散能力是 。2的20倍,易于弥散2。小儿的气体总弥散量虽较成人小,但以单位肺容量计算 则可与成人相似。4肺的顺应性:呼吸动力能通常以顺应性来表示。小儿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 见表4-5。小儿上下

15、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时使气管粘膜肥厚、分泌物增加和支气管 痉挛而致气道狭窄,通气不畅,加之用力呼吸又易使气流形成漩涡,更增加气道 阻力。使肺顺应性下降。表 4-5 小儿肺顺应性与气道阴力年龄顺应性(ml/cmHO )2气道阻力(cmHO/L/Sec)2新生儿1-104-416岁32-963-1410岁46-1422-914岁64-1922-65.血气分析:在无心血管及血液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血液气体分析来检查肺 功能更为准确实用。监床上已普遍开展小儿微量动脉化血进行测定,对诊断治疗 均有重要意义。血气分析项目主要是血氧饱和度(Sao ),二氧化碳分压(Pcao ) 22 和pH值。(1)Sao 是指单位血红蛋白含氧的百分数,正常值为95%(91-97.7%)。 2:它反映PaO的水平,小儿Sao值与成人相差不多。在一般情况下当Sao降至80% 2 2 2 以下时,临床上可出现紫绀。(2)PaC0 :是指液中溶解的CO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或张力正常值为35-45mmHg 22(平均40mmHg)。小儿的PaO较成人为低,这是因为婴幼儿时期肾功能较差,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