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341025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关于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是必由之路和首要任务。根据这一客观要求,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我县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路子,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总结方法,提炼经验,指导今后工作,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进程,县农发局对我县近几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我县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一、 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我县辖11镇1乡,共86个村、15个社区,总

2、人口30.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6万人,农村劳动力16.36万个。全县耕地面积19.55万亩,农作物播栽面积42.47万亩,粮食作物播栽面积28.69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90万亩。种植、养殖业逐步向园区化和基地化发展,其中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食用菌)、水果、川菜原辅料、生猪、小家禽、草食家畜、水产等优势产业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农家乐”、“主题公园”为代表的都市休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全县水利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正在形成;综合农机化水平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县、镇(乡)、村水泥路网已形成;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成长;农村资源、资本流转机制正在形成。这些条件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县按照城乡统筹“整县推进”、“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思路抓现代农业,切实探寻都市型农业发展道路;以“三种模式”为组织形式,以“四新”为主要内容,以“十大行动计划”为载体,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二、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一)探索经营模式,打造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我县首先从探寻适合的经营模式入手,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三种模式”。一是“大园区+小业主”模式。针对纯农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且擅长精耕细作的特点,重点发展管理技术要求高、

4、劳动密集程度大的蔬菜种植产业。由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户分散种植的土地集中起来建成较大的园区,农民既是园区经营主体又是产业工人;园区按照统一的规划、计划、标准和流程进行生产,实现了众多小业主的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如柳江万亩蔬菜基地。二是“大园区+大业主”模式。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周边农民集中居住和转移就业较为充分的地区,引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如兴义镇岷江蔬菜产业园。三是“特色园区+专业园

5、区”模式。推出“一镇一园区,一园一产业,一区一特色”的构想,采取特色靓园、专业强园的思路,结合各镇乡农民种养传统及土壤、气候等条件,重点围绕蔬菜、水产、粮油、小家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业态。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业高科技、新品种项目,重点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园区,如: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袁山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岷江特色蔬菜产业示范园、新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文井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园区,称为“五大园区”;“五大园区”在全县形成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向园区化发展。(二)依托土地整治,提升规模水平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6、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推动分散土地连接成片,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步伐,切实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一是加大政策引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土地规模经营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有力推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二是抓好试点示范。在全县12个镇乡分别建设1000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点,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大户,用效益对比引导群众参与土地流转,以点带面促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加强流转管理。组建县、镇两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成立县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确保土地流转合法有序进行。同时,逐步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效益差的

7、土地流转项目,不断提高流转质量。截至2009,全县累计流转农用地11.2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9万亩,规模流转率达70%;新增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2.72万亩,新增产值183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近850万元,解决8000余人就业。(三)抓标准化建设,打造农业品牌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狠抓标准化建设。以“四新”(即“新品种引进,新机具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新津造”品牌。通过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使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形成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

8、。为了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鼓励企业创新品牌的奖励办法,加大了对创品牌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扶持力度。2009年,全县在已建立的6个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全县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17个;争创“四川省著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四川名牌产品”5个,新津通威水产获出口美国水产品HACCP验证证书;新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22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40项、推广新机具211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项。(四)引进培育龙头,提高经营水平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与招商促

9、进办法、现代农业发展投资与招商促进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同时,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物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等,策划包装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完成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5600万元,完成投资任务的112%;到位县外资金1560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到位市外资金1500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600万元);完成有效项目信息内资10个,外资4个;完成签约项目5个,其中14亿元项目2个;包装项目6个。四川省天银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种植杨梅为主的现代农林综合开发万亩示范园、四川西南科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亿元的“中国南方玉米

10、科技园新津园区”等一批农业重大项目落户新津,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培育本地企业发展,加大对希望食品、得益绿色、三旺伍田、花中花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全县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市重点龙头企业22家,美好食品、伍田食品两家销售收入上10亿元,全县农产品转化率达80%以上。(五)实施培训工程,提升主体素质针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中经营主体缺失和市场发育不健全的状况,大力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即把基层干部培养成现代农业的组织者、推动者,把农村能人培养成农业企业家,把传统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

11、有效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9,全县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876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65人、绿色证书培训850人;经培训的农民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300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着力培养新的经营主体。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青年(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等载体,加大对在外务工人员、本地二三产业企业家和大学生等群体的政策吸引、培养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这个途径,造就一批知识型、科技型的现代农业业主和企业家,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增收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和专业化生产能力。(六)实践“接二连三”,推动产业

12、融合把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力促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大力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效益提升;积极发展会节经济,充分发挥各镇乡旅游资源特点,开展“一镇一节”活动,带动农村商业、餐饮业发展,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升当地农产品价值。为此,2009年相继举办了方兴西瓜节、五津柚花节、安西鱼头火锅节、永商梨花节。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涉农工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我县农产品规模种养业,带动农村种养业发展,使产业之间形成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

13、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思路指导下,我县先后建成了宝峰银杏园等集餐饮、娱乐、种植为一体的一批复合型农业项目,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9.21万人,较上年新增0.17万人,全县农民实现工资性收入3.94亿元,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七)推出“十大行动“,促进新的突破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新津“整县推进”中新农村布点规划和产业支撑打造的要求,编制了新津县现代农业突破十大行动计划(即:园区庄园农业建设行动、农业科技行动、职业农民培养行动、品牌农业行动、绿色及有机农业行动、农业环保及清洁能源行动、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行动、

14、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农村机制体制完善创新行动),切实与市、县规划进行对接并进一步细化,真正把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打造落到实处,使现代农业在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三、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初步成效通过以上做法,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21.05亿元,比上年增加3.26亿元,增长率18.3%;农业增加值11. 5亿元,同比增长5.9%。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提高:粮食总产12.49万吨;油菜籽总产1.12万吨;水果产量3.5万吨;蔬菜产量20万吨;食用菌产量1.15万吨;家禽出栏1290.54万只;生猪出栏 42.13万头;水产

15、品产量 1.2万吨。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6.35万亩,流转率达68.8%,50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达3.7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个;新建标准化规模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数3个;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和在业主处务工收入人均达10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一批新上项目相继建成:建成普兴镇袁山社区秸秆沼气项目;建成方兴镇名优果蔬基地、新津名优食用菌工厂化立体栽培和国家优质粮产业工程新建年产7万吨的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建成心道天堂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95元,增长15.2%,增幅列三圈层区市县第一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16、、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7.9:46.2:5.9,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三产业收入比重提高到39%。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广农机新机具650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5%,达到14.7万千瓦;机耕75.4万作业亩;机收24.4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8万亩;机械化植保46万作业亩;农副产品加工作业16.5万吨。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建的新平、兴义、金华、方兴、花桥、永商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均已投入使用,已开展工作。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个,其中培育发展市级龙头合作社1个,省、市级示范合作社7个。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截止2010年1月,整理土地近9.3万亩,新增耕地0.78万亩,节约建设用地0.55万亩;完成全县农村承包地实测,开展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试点和农户场镇异地建房确权试点,颁发各类权证9.9万本;实施岳店、张场、袁山二期等7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投入资金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