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340991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解读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 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身于官僚世家。“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旧唐书列传李翱传?)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召为国子博士,直接从事教育活动。以后仕途颇蹉跎。李翱的学术思想受韩愈影响很深,同时也接受了佛家的许多观念。他的教育思想突出特点是,把儒、佛两家的思想杂揉在一起,寻求一种人格解放的道路和方法。虽然他自称:“择中庸之蹈难兮,虽因顿而不改其所为。心劲直于松柏兮,论霜雪而不衰。(?感知己赋?)并说:“嘉山松

2、之苍苍兮,岁苦寒亦悴。吾固乐其贞刚兮,夫何尤乎小异。(?释怀赋?)好似他所坚持的是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实际却不尽然。他是把?中庸?里面的一番道理和佛教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把韩愈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李翱论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三篇?复性书?,它们集中表述了他对人性及其教育过程的本质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性与“情,而性是善的,情是恶的。他说:“性者天之命也。“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人之性皆善也。就是说,人之性是天赋予的,任何人生来之性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善的。这里所谓的善,实际上是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德性。他把宗法秩序所要求的德性,说成是人先天本性中所具有的,这显然是对孟

3、子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他又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者性之动也。“情者性之邪也。“情者妄也、邪也。就是说,性之动而产生情,情是邪恶的表现。他把情看成是要不得的坏东西,这显然是接受了佛家世幻思想的影响。关于性与情两者的关系,他说:“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就是说,情由性所产生,性通过情而显露。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也,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水与火就其本性都是清与明的,水由于沙而浑,火由于烟而郁。人就其性是善的,由于情而恶,如沙沉而水自清,烟消而火自明,情灭而性自充。所以,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圣人得之而下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知其本也。就是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能保持天赋的善性,其善性不为邪情所匿,而一般人天赋的善性却为邪情所昏惑,故其善性不能充分地显露出来。他认为圣人与一般人就其先天的本性都是善的,是没有差异的,所不同的是圣人能保持它,使之不为情所惑,一般人却为情所陷溺而不知复其先天的善性。因此,性在圣人那里充而明,在一般人那里却昏而塞。李翱从其上述的“性善、“情恶的根本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在本质上就应该是一个“复性,即恢复或开展人先天的善性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