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创造爱的奇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31943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念,创造爱的奇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设计理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 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 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 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

2、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 “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教学实录: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CAI )1994,美国洛杉矶

3、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 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 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2、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3、小组交流感受。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1、生找到第12 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全班齐读一遍。)2、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

4、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自读自悟)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A、生 1: 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 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生 2:在漫长的 36 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生:“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 36 个小时,不,准确说是 38 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

5、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感情朗 。B、 : 位父 是 累至极 ?生 1:我 得 位父 遇到很多危 ,受了很多 。生 2:父 流血了,到 都是,身上、手上、脚上。衣服破了。 :你感受到他 在危 之中。 有哪些地方能 明父 在危 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 一句。生:消防 ,警察 : 大家看 , 个“中” 明什么?生:地震随 可能降 ,危 仍然存在。父 会有生命危 。师: ( 范 )同学 , 你 上眼睛, 我 再去看看那位父 ,在 漫 的 36 小 里究竟会 生怎 触目惊心的 面?父 怎么会 成 ?生 1:他挖瓦 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 , 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生 2:突

6、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 了,衣服拉破了。 :漫 的 38 个小 里,他的体力已 支撑到了极限。 再来 段文字, 我 感受到 位父 危 的 境和巨大的 痛。生感情朗 。研 “ 的精神痛苦”。A、 :随着 的流逝,父 在一 力挖掘 ,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生:我的儿子 活着 ?受了 ? :能 系上下文 想有可能性 ?生: 上写到教学楼成 墟, 有人 他, 没希望了。 :是啊,可能 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越 , 种可能性越大。他 会想什么?生:你 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 的 阻 不了我,我 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生:人 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

7、他。要是我会 得很无助。 :是啊,人 他失常了,在人 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 的, 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 力呀。B、 :同学 , 我 再来看看 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 力的父 ,在漫 的38 个小 里, 位倔 父 忍受着孤独与苦 ,咬 牙关孤 。他的 堪称壮 啊! 再来 段文字?你会 得更投入。(指名 ) : 句 什么不直接写他 地挖了36 小 ,而是不 其 的把 些表示 的数字一个个 列起来呢?生:更加突出挖的 之 、之 。表 出父 救子 的 程。 :是啊, 36 小 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 文 , 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 熬啊!当我 体会到 点,你又会怎 来

8、段文字呢?(生感情真 , 得十分投入。)4、在 漫 的 里, 位年 的父 ,承受着肉体的 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 做?生 1:父 的力量生 2:他 儿子 ,不 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 : 句 你 能理解 ?生 1:当儿子 心 ,父 会陪伴他。生 2:当儿子 了,父 会和他一起分享快 。5、 生引 “不 生什么,我 会和你在一起。”6、 句承 , 种信念 父 成 了一座大山, 岸 ! 我 再一次深情朗 段 , 住 位了不起的父亲。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生:

9、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生: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师:漫长的30 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生 1: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生 2: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10、。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师: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生 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生 2:让出了生命。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生 3: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11、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爱信念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课后随感: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

12、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

13、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 8 小时、 12 小时、 2

14、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