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25975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网格化服务管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美WORD格式.整理浅谈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是适应管理工作新形势的根本要求,通 过构建服务管理网络,重点搭建服务管理工作平台,把化解 矛盾和服务群众作为工作落脚点,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网格 内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 尽其责”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并结合实践对具体工作 中应当重点把握的问题进行分析。网格化服务管理,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格局和 基层民主自治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标准和要素将城乡社区 (村)合理地划分为若干网格状的单元,最大限度地整合基 层现有的服务管理资源,对网格实行全方位、精细化的动态 管理,为网格居民提供多元多样、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

2、 高基层服务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最终实现社情民意及时收 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刑事治安发案降低、安全事故隐患 减少、信访案件下降、基层管理健全、服务不断完善、社会 平安和谐、人民群众安全满意的目的。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 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加 强法治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固本强基、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 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重要意义网格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场所。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网格越来越成为社会建设着力点

3、、社会生活 支撑点、社会矛盾汇集点,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新型 管理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 要,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加 快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加强社会管理的迫切需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居家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相继出现, 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有效途径就是细化工作网格,缩小管理单元,拉近 服务距离,实现由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的转变。实行网格 化服务管理,促进公共服务资源贴近群众、均衡布局,是转

4、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加强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二)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迫切 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部构成日趋复杂,只有细 化管理网格,才能更好地开展对人的管理服务。目前很多城 市受传统管理模式和办公用房的影响制约,难以开展精细化 管理和便民服务,因此也影响了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 时,部分新建小区虽有物业管理,但未成立业主委员会,小 区居民管理与社区居委会不衔接,形成了管理服务的“两难” 局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已成为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三)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加快管理体制机制转变的迫切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工作定位、管理模

5、式、服 务功能、办公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形势要求不适应的问 题日益突出。通过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能够加快管理体制 创新和运行机制再造,构建新型的政府管理功能和自治功能 相补充的管理体制,实现区街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 工作队伍专业化。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就是通过实施扁平化、精细化、 高效化管理,变过去“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为“上面 千条线,基层一张网”,使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让 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把党委政府的管理服务延伸至 整个社会的最末梢。(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划分网格。紧密结合 实际,根据城市社区、城郊结合部、农村的不同构成要

6、素, 按照“规模适度、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职责明 确”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网格。在城郊结合部,可根据 道路走向、人员构成、辖区面积等基本要素来划分网格;在 农村,原则上以每一个村民委员会划分一个网格,人数较多 或居住分散的,也可考虑将1个或相邻的村民小组、自然村 划分为一个网格。在各个网格设立服务站,即从管理的角度 为网格,从工作的角度为服务站。在划分网格时,应充分考 虑居民的认同度、人员构成、治安状况、区域面积等情况, 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切实做到不留空白区域,不交叉 重叠,将区域内所有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 小区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全覆盖。(二)要坚持力量整合,

7、选配好网格管理员。网格管理员 要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紧紧依托社区(村)现有力量, 在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网格管理员,在选配网格管理员时, 要注重对其文化程度、能力素质、道德修养等条件的考察, 尽量从村(居)民小组长、人民调解员、大学生村官、单位 保卫干部、小区物业管理等人群中选任,确保网格管理员能 够真正发挥好基础信息采集、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 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发动群防群治、开展平安创 建、服务联系群众等职能作用。(三)要建立完善机制,统一规范岗位职责。要把解决网 格化服务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完善制度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尽 快建立完善协调联动、走访巡查、民情恳谈、信息报送、定

8、期分析研判、首问责任、经费保障、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和 责任追究等10大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制度 机制建设,做到网格管理有规章可循,社区服务有制度可依。 网格管理员综合履行基层党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出租 房屋、城市管理、矛盾调解等基本职能,具体工作中要当好 维稳信息员、公共安全员、人口管理员、矛盾调解员,做到 民情收集到位、意见梳理到位、案情分析到位、处理反馈到 位,及时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或手机综治通报送事件及处理事 件。通过人对人、面对面地管理服务,努力实现“小事处置 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村)”。(四)要扩大对外宣传,高效配套服务设施。要把网格化 服务管理宣传纳入平安法治

9、建设宣传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 方式方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报刊、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多层次、 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大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和“6995”的宣传 通过对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 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群 众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认知度、知晓率和参与面,真正使网 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五)要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搭建信息平台。依托电子政 务外网综治信息平台服务网络,统筹各方面信息资源,建立 社区(村)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把各社区(村)服务站与社 区(村)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联网,及时全面采集

10、社区(村) 居民的基本信息,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服务和街道社区的工 作情况,实现社区(村)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社区(村) 务”信息服务平台,按行政区域分级进行管理,一方面切切 实实方便了居民,真正实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模 式,另一方面也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升了基层农村组织的 办公效率。三、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 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主 要是通过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划分管理网格为基 础,以服务站和工作队伍建设为重点,理顺内外关系,探索 多元共生的管理体制。(一)要加强自治组织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11、经济条 件下,要真正管好网格,关键是要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地位。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关键是 要健全组织体系,逐渐形成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策、居委 会执行、工作站办事、监委会监督、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 管理新格局。(二)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网 格为单位,对网格内的自管党员和协管党员进行全面摸底, 建立相应的党组织和活动小组,加强党员管理,拓展党的组 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载体,提高对管理的渗 透力和影响力;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把现有工作人员向 职业化工作者过渡。同时,按照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的 标准要求,从大中专毕业生、部队转业干部中,选

12、聘政治素 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居 委会工作者队伍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志愿者队伍建 设,志愿者的多少是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 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社区居民中,不断发展壮大志愿者 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三)要协调好内外关系。要协调好与政府职能部门的 关系,政府职能部门与组织之间是协商合作关系,政府职能 部门要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对社 区(村)的服务上;是要协调好与社区(村)单位的关系, 社区(村)组织与社区(村)单位之间是互助互惠关系,要 以双向服务为载体,调动社区(村)单位参与社区(村)管 理的积极性,使社区(村)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要协 调好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社区(村)组织与社会中介组 织之间是协调引导的关系,要积极培育能够承担社区(村) 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引导其依法经营,产业化运作,按照 有偿微利的原则开展便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