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总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258084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第二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第二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第二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第二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第二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第二章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一是人改变外部世界,二是人认识外部世界。 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认识产生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产生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本质上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个人思 维的发展过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2、认识论和本体论 意识或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哲 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

2、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3、认识和认识论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是一个过程。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是一个理论。认识在先,对认识的研究在后。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哲 学上,把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性是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观点,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 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3、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致的。(2)人的认识能 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3)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 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查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 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现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

4、力、标准和最终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谁在认识就是认识主体)(1)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 具体的人。(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 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在劳动和创造的过程中体现了主体的目 的性和计划性,是主体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主体的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3)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它的自身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5、。 个体是最小的认识单位,个人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阅历、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的限制。 群体出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受到群体自身的制约,二群体的认识也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体的局限。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2、认识客体(认识什么,是主体的对象)(1)认识客体的含义和结构: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 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是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社会客体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精神客 体是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2)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6、;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只有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 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哪此事物在什么时候、什么程度上成为认识客体,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取 决于社会需要和实践发展的水平。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彼此相互区别, 统一是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 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也就是实践。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

7、践。这个实践过也 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休谟和康德是不可知论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 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

8、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 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不仅能反映外部事物的现象,而且经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达到 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的突出表现,也是 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 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现从认识到实

9、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从客体方面来看,客体的特征决了认识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形式分为两种: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形式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形式。从主体方面来看,感觉器官主要是反映 客体的现象、外部联系,思维器官人脑则反映客体的本质、内部联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分为概念、判断、推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的区别,感性认

10、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 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2、感性认识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 二者割残影开,就分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于实践的续继,感性认识积累多,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 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二、感性材

11、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 是零散不全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 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 ,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 观世界的改造。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 ,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1、认识的反复性。反复性的原因:从客体方面来说,(1)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2)事物的矛盾有 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使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

12、制。从认识主体来说,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2、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 无限的。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主 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第

13、三节 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结果)一、真理及属性1、真理与谬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的反映客体。正确反映客体的认 识就是真理,歪曲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认识和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最根本的规定性。谬误是与事物 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上、相互否定上。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它 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哲认识论认为,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一个人就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

14、过程中变得聪明起来、成熟起来的。2、真理的属性 真理具有很多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 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又称作“绝对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 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 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包括两个含义:一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

15、的,受条件的制约。二真理性的认识在深 度上是有限的,受一定条件制约。(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们的关系: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 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 究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 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

16、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 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这个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这种所谓的 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因为伟人、圣人之言是主观的东西。(2)、伟个、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 证明。(3)、伟人、圣人之言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这种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1、真理的检验是关于 认识与认识对象是不是一致的问题,这与真理是不是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未必就 是真理。这观点会使真理的标变得极为不确定,也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是检验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