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257800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及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 三(1)年级学生没上这课前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

2、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思亲之情。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思亲之情。根据三(1)班学生学习水平较为整齐但上课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特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紧扣“思亲”二字,抓牢教学目标、教参要求的内容,指导学生会造句,会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思乡思亲之情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地进行拓展或不拓展。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1)班学情,本节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设计思想】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

4、素养。二、以生为本,读中感悟。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轻声读、边读边想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三、角色转换,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

5、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我在本节课中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以读代讲法。3、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有关节日的知识竞赛。(课件出示)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指导写“逢、佳”,生书空,师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师画问号,板书王维、重阳节2、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3、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板书:思念亲人4、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

6、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

7、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3、师: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5、是啊!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出示“兴高采烈”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读文中例句出示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根据提示造句:(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指名造句。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

8、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一

9、、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

10、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第三段(四)、细读第四自然段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

11、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以课前采访的三(2)班王政莛、常文星小朋友为例(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拿出带来的远方亲人照片练习说话。指名说。 5、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古筝音乐起,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课件出示: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念

12、,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五、解疑质疑。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六、布置作业。1、用“兴高采烈”书面造句,写到本子上。2、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选做题: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重阳节 思念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异客 思绪万千 课后反思:每逢佳节倍思

13、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

14、,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变换一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是在导入结束时通过读题质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书,了

15、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用“兴高采烈”造句时,考虑到三(2)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读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等学生找到句子的感觉之后再出示填空句(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而且指名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