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25759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逆反心理心理辅导教育学校社会家庭(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逆反心理 心理辅导教育 学校 社会 家庭 活动过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 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认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

2、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案例展示:案例一:李某,男,六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一到四年级,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五六年级,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

3、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案例二:张某,男,12岁,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课下完不成作业。成绩明显下滑,叫他到办公室,他死活不去,一拉他,他就抓住门或课桌,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也是听过算了,回到教室一如往常,照样我行我素,真是个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4、。案例三:王某,女,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目,并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并且她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淡,学习的劲头也不高,参加集体活动勉勉强强的,心里总认为“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样。”原因分析: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案例一中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作为孩子长期的监护人爷爷和奶奶来说,爷爷管教严厉,奶奶却溺爱孙子,导致李某叛逆。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

5、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小学生年龄小幼稚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辅导方法:案例一: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我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他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

6、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做。(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案例二和案例三: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

7、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强,教师这样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恨老师,使其品德行为就更为放荡,日益失掉争取进步的信心。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我屡次直接严厉地

8、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低落,一副无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样子,我差点为之气昏。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再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事,表扬他爱动脑、声音响亮等,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聚精会神,课堂提问时,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所以,经验教训让我深深觉得,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或用单调的罚抄、罚背、体罚等来对付学生,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

9、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践踏了他们的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遗责的。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充满信心。当我发现了王某的弱点以后,特意选她为语文科代表,早读为她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她心里感动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变了,

10、变得活泼开朗,胆子也大了许多,对班级的工作热情参与,对各类活动,比赛都积极投入,学习成绩也有惊人的进步。记得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是啊,那些平平常常的,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师去挖掘,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教师对学生的“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爱”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以及如何表现教师的“爱”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强制的爱、盲目的爱、粗暴的爱、变味的爱。 5、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学生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

11、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因此,我认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通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的有些做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2)强化素质教育,逐步形成良好而宽松的教书育人环境;老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要求的新方法;(3)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协作

12、,互相配合,齐抓共管。辅导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是啊,“没有阳光染不绿的小草,只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只要我们有心,很多所谓的“问题小孩”都是可以改变的。活动反思: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

13、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要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通过我们的笑脸创造和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用我们的真情换取他们的真心,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表扬的魅力张桂琴2014-12-07分类:教学反思分享到:从教二十余年了,表扬曾无数次的在课堂上使用,但这次的表扬让我着实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去年,我教五年级数学,可以说该班是

14、全校人数最多、纪律最差也最头疼的班级,因为该班不仅差生多,而且还有一个智障的孩子。他叫李涛,平日里他常常不进课堂,经常独自在操场闲逛,而且他经常打伤别人。有时在别的班级里破坏同学的书包、凳子等。学校和老师也非常头疼,担心出事,曾几次劝其家长另择学校,但这样的孩子,哪个学校会收呢,无奈只好跟班就读。开学前一天,我和班主任老师一起进行了家访,了解了他的情况,并给他耐心讲解了上课的基本要求。第一节课上,我发现他坐的非常端正,整节课他都安安静静,我把第一次掌声送给了他,他的脸上挂满了喜悦和幸福。出我意料的是,第二天他第一个拿着作业本亲自交给了我,我摸了摸他的头并打开作业,竟然全对。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我

15、深知,一定是家长帮助的。但我没有揭穿,而是给了100分,并画了一朵大红花。我再次表扬了他,并深情地说:“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是能行的”。下课后,江涛涛同学给我说:“老师,我很高兴,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如今,江涛涛同学再也没有离开过课堂,没有违反过课堂纪律,虽然他并不能完成老师的作业,但他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快乐成长,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上大学,也许他成绩不优秀,但他可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一个爱劳动的人,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

16、才。”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不能用一根尺子去衡量个性不同的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也许我们不能点燃火种,但我们绝不能浇灭火种。只要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火种就会燃起,学生就会进步,老师就会快乐。小学教育教学案例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有一天课上,当我讲到“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我身上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循声而去,哦,原来是马成林同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马上说:“马成林同学,你身上怎么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你热爱劳动,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当我表扬他拥有诚信时,不少学生马上举手反对,纷纷指责他言而无信,还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但我依然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