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22269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修辞的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作者:王 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 08期在学习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生观的不同,个人在价值认 识上的差异等,学生对文章后两段的文意感到难以理解:这后两段不就是写他辞官后的生活 吗,这怎么体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弃,表达了他自由畅快的心情?他们普遍认为 文字里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示出来,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只是牵强附会的拔高。诚然,对后两段 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大了一些,不好接受是很自然的。怎 样才能让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掉自己的疑虑,欣然接受我们的教导呢?我认为只要 我们能够从修辞的

2、角度去解析,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本文就从修辞的角度去进行文 旨的探微。1.借用古代句式。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家乡的农民(邻居)告诉我春天到了, 我将要到(西方的)田野里去耕种。句面意思很简单。可是“有事于”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句 式。“有事于”的句式主要用于古代诸侯国国君的祭祀或战争等重大活动。这种句式的主体 只能是国君或诸侯王。 (虽然季氏当时既不是国君也不是诸侯王,但当时他已控制鲁国的大 权,鲁君只是一个傀儡,所以它也可以“有事于”)。陶渊明在此套用这一句式,就是要表 明他到西畴的农耕和君主的祭祀、征战活动是一样的,等同视之,他就是自己领地的君主。可 想而知

3、,他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这种喜悦又是归隐后的农业劳作带来的,我们就不难理解文 旨了。2.巧使典故,妙用双关。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坐着有帷幕的小车,有时划着小船。巾车是 一种有帷幕的车子(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2000年版 426页),有篷的车子(朱东润中国历 代作品选上编第二册200页)。总之,我们大家都知道,巾车当是当时农村常用的农业工 具。殊不知,陶渊明在这里已经不动声色的用典了。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 入。 ”三礼辞典对此作了解释:“巾车:职官名。掌王、王后各类车辆及其旗物之等级,管 理车辆之配用及收回。车管之长,下大夫,

4、属春官宗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巾车”其实是掌管古代帝王和王后车辆的官吏。在这里陶渊明说自 己“或命巾车”,就是巧用“典故”,让人想到帝王、王后出行时才可以“命巾车”。“棹”字是名词作动词。阴法鲁的解释是“棹,船桨。这里用作动词”。但是这只是解释了 “棹”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没有解释它的修辞意义。“棹”与“诏”谐音,而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中又与“命”相对,正是借用了“诏”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西方拼音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一直是依靠反切来确定一个字的读音的,在切 韵时代,“诏”是之少切,“棹”是直教切,二者的韵部是相同的。“棹”、“诏”的韵同,韵母必 然相近,两字的读音都是舍齿音,

5、在魏晋时代,读音是非常接近的,完全有可能用作谐音双 关。而且谐音双关是魏晋六朝时的文学作品中很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南北朝民歌中经常有以 “莲子”谐音“怜子”,用“藕”谐音“偶”等。陶渊明作为当时的文学巨匠,对谐音双关的修辞肯定 很熟练。而且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与舟搭配的动词很多。如“乘、浮、泛”为当时常用的动词,但 是陶渊明偏偏钟情于生僻的“棹”,是有一番苦心的。否则这也与陶渊明平易、自然的诗风不太 相符。同样“孤”字也是双关的修辞手法。古代王侯才可以称自己为“孤”,陶渊明所说的“孤舟”, 可以是“孤独的小舟”,也可以是“我(孤)的小舟”。他既然可以像帝王一样有事于”,自然 也就可以遮遮掩掩地称“

6、孤”了。如果我们领会了这首辞赋中借用的古代语法句式、用典、双关等修辞手法,就会发现在那 样的一个时代里,陶渊明用一种诙谐而隐晦的笔调,表达了他弃官归隐之后获得精神自由的畅 快心情。他回到自己的家,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这是一种真正的解脱、自 由,没有半点的矫情和做秀。在这里,他就是真正的王侯,完全可以用一个王侯的语气叙述他 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当我们读完文章的后两段,仿佛看到一个清矍、孤高而又骄傲的老人, 他又是“将有事于”,又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种气派和风光是只有一个王侯才能够 拥有的。虽然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能与目不识丁的老农融洽相处,虽然他是那样的衣衫褴 褛、辛苦劳作,过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生活。但他仍是那样的惬意而自然的活着。 他诗意地叙述自己的生活“既崎岖而经丘,又窈窕而寻豁”,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他完全生活在自己理想的国度里,把自己每一次的日常生 活,都看作是在自己王国里驾幸,国王当然是他陶渊明了。所有这些无疑表明了陶渊明在摆脱 官场羁绊后的喜悦,以及对农村纯朴的自由的理想化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