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122176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化进程角度下农业现代化与城市进行探究 下面文章通过现代化发展进程认识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从而方便我们在历史进程线索中掌握城市、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大致脉络,进一步为我们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指明方向。研究认为,现代化是所有传统社会逐渐向先进行列过渡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处于现代化的中心地位,农业现代化处于从属地位,现代化进程是二者关系重塑的过程。因此,在尊重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前提下,应该大力推进我国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一、研究背景当前,在农业现代化问题上,国内有两种不同的思想及路径选择,一种主要以农业、农村建设为重要

2、依托,另一种主要以城市建设为重要堡垒。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两种思想对城市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主张,在思维及策略上略带有对立的性质,但是二者都客观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视域下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以部分学者的研究为例。第一种研究方向的观点往往注重通过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从而使农村和农业实现现代化。新村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村建设就是以新产业、新建筑、新风貌、新农民、新机制、新班子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在财政上连续支持,推进农村发展变革1;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村镇发展的可选途径有政府支持和自身建设,此外便是逆城市化;。城市化自身带有逆城市化;的冲

3、动,发展滞后的村镇带有发展的强烈渴望,逆城市化为村镇发展提供了良机,并成为村镇发展的一股有利力量。为此,必须推动逆城市化;发展,使城市产业向村镇转移,以此推进村镇跨越式发展2。有的学者怀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认为逆城市化现象给乡村建设带来了契机,乡村现代化建设包括规划、建筑、水利、养老、公共设施建设等改造、新建,使乡村文化能得到良好保留,使乡村能够长期健康持续延续发展3。第二种思想代表了当前研究的主流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下,往往注重以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承认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针对第一种思想,有人认为所谓的逆城市化;其实是伪逆城市化;。在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程中,我国

4、还处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阶段,从人口流动、政府政策、城乡一体化进程上看,城市化仍然是主流4;逆城市化;是一种短期的逐利行为,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出现一些逆城市化现象是正常现象,但是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才是出路所在5。从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来看,两种观点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与农村在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便可以大致明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城市与农业农村的发展前景。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农业、农民为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化反过来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则始

5、终占据城乡关系变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既要看到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第一种研究方向过于注重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忽略了城市化对农村农业的支撑及带动作用;第二种研究方向则过于强调了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深化。因此,进一步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城乡关系、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我们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进而有益于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实践。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二元结构;理论把城乡分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农业部门是指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部门,城市部门则通常指以工业经济为主

6、的社会部门。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迁的过程,它主要依靠引入农业部门以外的现代生产要素以改造传统农业,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农村、农民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部门与城市部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区现代化和农区现代化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总趋势,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是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农业部门助力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不断向城区集中的过程,它在形式上表现为城区地理空间向外延伸、城外人口向城区集中、城区社会全面发展三个主要方面。无论从三方面的哪一个方面说,城市化都离不开农业

7、支持,有了农业的支持才会有城市的长足发展。首先,土地要素助力,城区地理范围扩大需要农业部门的支持。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地理空间作为载体,没有地理空间的扩展就没有城市范围的扩张,城区面积的扩大以非城区面积的相对缩小为条件。城区总是由中心点向外围扩展,逐渐将非城区纳入城区管理范围,从地理上讲就是土地城区化,将非城区土地纳入城区管理,从而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技术、卫生、生产要素流动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实现新城区的一体化。城区面积的扩展总要牺牲一定的农业资源-耕地,城区面积的扩大,意味着农业耕地或农区的相对缩小。无论是城市化的过程还是逆城市化的过程,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农业用地用于非农用途。简单说就是

8、城市化的过程需要农业用地逐渐转移;,实现农业用地城市化。无论是都市、特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都需要涉及到农业土地非农化,且不论农地资源如何保持必要的规模问题。因此,农地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城市人口的增长需要农业部门的支持。从人口的角度看,城市化的过程还体现为大量农业人口逐渐非农化。城市的扩张在地理空间上将一定的农区纳入城区,相应的也必然将一定的农区人口纳入到城区管理,使农区人口市民化。所以,农区城市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农区人口的城市化。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劳动者,一定的区域经济总需要必要的劳动力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口从事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当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9、,城市内部分工不断专业化,城市劳动人口不足,那么,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就需要从非城区转移必需的劳动力,否则城市经济无法继续获得规模效益。从我国1950年以来的城乡人口变化来看,城市人口逐渐在增加,农区人口则相应在减少,城市人口由1950年的占比11.18%增加到2015年的50.10%,而农村人口则相应在减少。也就是说,当一国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区劳动力的增加必然以农区人口的减少为替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农区的劳动力源源不断转移到非农部门从事就业,以此推动城市或非农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后,城区全面发展需要农业部门的支持。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非

10、农经济比重不断扩大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工业化初期,由于第二产业集聚而推动了城市化,但是工业化后期就从第二产业延伸到了所有非农产业推动城市化6。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非农产业比重,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而进入资本密集型阶段以后,由于非农产业比重增加缓慢,推进城市化速度也相应变慢。这说明,城市化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密切相关,其中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因素。作者也主张中西部地区以服务业优先发展带动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化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工业化需要大量原材料、劳动力,这些原材料

11、和劳动力以农业部门的支持为支撑,通过以农支工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所需要的农产品、劳动力、原材料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因此,城市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业部门的支持。(二)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一般认为,传统社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现代社会是工业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题,工业化与城市化又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城市化的过程是人口不断集中的过程,即城市化伴随着人口由传统社会相对分散的布局逐渐向人口相对集中的布局演变。在这一演变进程中,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社会内部随着人口流出而导致人口结构、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甚至农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城市对

12、农村的反作用,即城市对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面貌、农村要素和农民素质的反馈。首先,城市化增加了农产品需求量。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城市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城市化吸引了大量新人口进入城市居民的队伍,增加了城市的就业率和农产品需求总量,促进了城区居民的消费升级,增加了城区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简单说就是,城市化一方面转移了农区人口,增加了城区就业人口,另一方面拉动了农产品的需求,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赖7-8。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市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偏好也会随之升级。这就要求农业部门生产出优质、安全、绿色的食品。此外,国外农产品的涌入也给国

13、内农业增加了竞争压力。因此,国内农业依据国内外发展水平面临一个持续转型升级的问题,即农业不断走向现代化过程。其次,城市部门为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城市化使现代生产要素流入农区,为农区提供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9,城市化增强了城市的经济集聚效益和辐射效应,城市最新的技术、知识、信息、生活方式、理念等流入农区,为农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创造了外部条件。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农区在城务工人员、城区下乡工作人员把城市的新技术、新生产资料带入到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及生产方式的更新;此外,城市部门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城市化的发展诱

14、致了农村经济不断市场化,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组织为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调整组织形式,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在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积极改善都可能改进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使农业不断走向现代化。此外,城市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为农业现代化培育了高素质人才队伍。农业现代化,归根结底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现代化。人力资本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农业现代化需要符合现代生产要求的人才队伍。城市作为文化教育的中心,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现代素质人才队伍。城市教育体系不仅为城市经济部门提供了专业人才,也为农业输送了经过现代化教育体系训练的劳动力。城市为农业输送人力资源的渠道

15、主要有科研单位、高校教育、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三)现代化进程是城市部门与农业部门关系的重塑农村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农业部门内含了农村空间单位、农业和农民。由于农村与乡村意义相近的缘故,人们通常习惯于用城乡表述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现代化的过程是城乡关系重塑的过程,这一关系调整中突出了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以城市化推动宏观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化牵动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大变革、大潮流。在这一大变革中,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塑分外显眼。首先,城市化改变了城乡人口的分布和城乡劳动力结构。从世界发展历程看,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城市好比一个蓄水池,不同的城市规模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不同,人口越集中的城市,其规模往往也越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是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的过程,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非城区的人口源源不断流向城区,城市人口、城市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农区人口及就业人口不断下降。在排除非经济因素的条件下,经济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