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21908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新青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屯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 , 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古人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 , 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上。( )书法审美情感,一般

2、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通常书法临习中的“ ”“不求甚解”处于书法感性审美情感阶段;而书法创作中的“乐此不疲”“不知有魏晋”则处于书法理性审美情感阶段。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是一个 的过程。如果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B . 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

3、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C .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D . 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声情并茂 抽丝剥茧 浮光掠影 按部就班B . 刚柔相济 顺藤摸瓜 浅尝辄止 按部就班C . 声情并茂 顺藤摸瓜 浮光掠影 循序渐进D . 刚柔相济 抽丝剥茧 浅尝辄止 循序渐进(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还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B . 想

4、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还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C . 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还需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D . 想要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还需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2. (6分) (2016高二上市南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

5、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

6、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然而中国

7、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 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

8、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

9、程中必不可少的。(1) 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A . 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B . 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C . 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D .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2) 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A . 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B . 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C . 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 . 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

10、态度。(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B .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C . 上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D . 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3. (2分) (2019高三下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

11、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期限长迭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期限还表现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庙会高潮。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

12、场研究)【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材料三: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

13、,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材料四:来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

14、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来源同材料三)(1)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指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B . 城隍庙会的狂欢活动既应用了“官方符号系统”,又突破该系统的等级限制。C . 经历

15、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了,满足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D . 庙会的狂欢精神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庙会主要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举办,期限长短不一,高潮通常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生日或忌日。B . 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或者说担忧。C . 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D . 人们在世俗化的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3) 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4. (12分) (2017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狼屠格涅夫(俄)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