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215995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地原创严禁转载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自20122018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历史试题,按岳麓版必修2各课顺序分解而成,包括24个选择题和7个非选择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转载到其它网站、博客和QQ群交流,一经发现封锁其IP,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 必修2分课汇总(岳麓版)分解、整理:张秋鸿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

2、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2(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A B C D【考点】古代

3、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宋明理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解析】成就都出现在元代;成就都出现在宋朝;成就都出现在汉朝;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3(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

4、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利,厚于稼穑”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宋时期南方耕地的开垦【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5、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了,故D项错误。【答案】C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石斧 耧车 骨镰 曲柄锄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解析】石斧是“刀

6、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

7、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

8、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C D2016年题组1(2016江苏高考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2016浙江高考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

9、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 【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海南高考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

10、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解析】由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D项错误。【答案】A2015年题组1(201

11、5天津高考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江苏高考4)唐人写淮北多有

12、“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

13、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浙江高考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5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