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121366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延安实验小学 侯婷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即第一学段,亦即12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而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尽量多识字,下保底,上不封顶。并且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要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等。而识字教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法、学法落后,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等问题。识字教学既达不到量的要求,更达不到质的要求,严重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呢?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

2、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创设情境 情感激趣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一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色彩明亮、声像俱备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直观地演示,能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赋予字词鲜活的生命力,唤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与情感。如课件演示字的结构、书写笔顺,或课件展示所学字出现的语言环境,既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又

3、能了解字意。二是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是大课堂。精彩的生活片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生活情境剧中去想象、去认读、去操作,把识字教学由课内向课处延伸,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品尝在生活中识字的喜悦。 1、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如娃哈哈、旺旺饼干、太子奶等。2、从看书、看电视中识字。在看书、看电视时,对自己感兴趣的字及时积累。3、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4、在玩中识字。低年级学生爱玩是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如用卡片(偏旁、字卡等),让孩子在动脑筋、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中组成新字。这样既识记了新字,发现

4、了构字规律,又玩得开心。5、问题导向识字。告诉学生课间与同学到操场上认识校园里的设施,说说花池里的花草;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个游戏:说说家里和放学途中见到的东西等。这样做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二、激活思维 乐中求知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一首儿歌、一则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如教学“困”字,可以编儿歌:“一个小院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教学“朝”字,可编成形象的字谜:“十月十日。”教学“攀”字,可编顺口溜:“两根木头搭木,一只大手托住它。”教学“春”字,可编成小故事:“春天到了,天暖和了

5、,一家三人早早起来看日出。”这个小故事不但让学生记住了“春”(三人看日出)的字形,而且让学生丰富了词汇。对一些形近字还可以采用编儿歌、转字盘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 有很多的字还可以通过形象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来识记,又能让学生领略造字的有趣,又能学到汉字造字的规律。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让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自主识字,自主地合作交流,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三、成果展示 赏识激趣要想让学生的识字兴趣得到长期保持,识字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成功地激励,需要赏识。1、展示“识字集”:指导学生把课外认识的字,剪贴成册,定期在班上展示、交流、评比,对优秀者进行奖励。2、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在园地中展示课外识字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一个人认的字,变成全班认的字。展示者在大家的识字活动中感到劳动的收获与喜悦。3、定期围绕一个专题或开展的活动,组织学生自主识字的交流与展示。如围绕动物、植物、文具、生活用品等开展识字活动,围绕运动会、郊游展示识字活动,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及具体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识字,才能调动学生识字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