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212448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CI、寻呼时隙、寻呼信道过载及最大接入时长等问题的详细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dma2000终端监听寻呼时隙的问题1)寻呼信道被分成80ms的时隙,称之为寻呼信道时隙,2048个时隙组成一个循 环时隙周期。因此每种寻呼信息的最大周期为0.08X2048s=163.84s;2)工作模式分时隙和非时隙两种,工作于非时隙模式时,移动台一直监听基站发 给它的寻呼消息。对于这种情况,周期有可能为80ms至163.84s;3)对时隙模式,时隙模式的周期确定:工作在时隙模式的移动台通常在每个时隙 周期内监视一或两个时隙的寻呼信道。时隙周期长度T以16个80ms时隙,1.2 8s为单位,周期长度T=1.28X2八i,实际使用的时隙周期索引(SCI)即为(i )值, i取值0-7,即最

2、大时隙周期为2048时隙。当SLOT_CYCLE_INDEX=0时,时隙周 期为1.28s,最大时隙周期那当然也是0.08X2048s=163.84s 了。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明确如下几点:1、一个寻呼时隙的时长为80ms。2、一个寻呼周期的长度最大为2048个时隙。3、实际的监听周期为1.28秒乘以2八i,实际使用的时隙周期索引即为(i ) 值,i取值0-7。4、1.28s实际就是16个时隙间隔。5、移动台要监视的起始时隙号由基站和移动台根据hash算法确定,是根据移动 台imsi的后三位通过hash函数来确定的。6、如果一个移动台根据hash算法得出的起始时隙为a,那么它要监听的时隙号 是

3、 a,a+16,加16是针对寻呼周期为1.28s的情况,也就是sci为0的情况,如果sci为1, 那就是加32 了,一次类推。最大要监听的时隙号不能大于2048。疑问:一个时隙周期监听1到2个时隙,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CDMA的寻呼信道寻呼信道的报文以时隙形式发送,每个时隙的长度为80ms,最大可达2048个时 隙,构成一个最大长度为163.84ms时隙循环,时隙的编号为0-2047,每个80m s的时隙包含4个20ms的帧,每个20ms再由2个长为10ms的半帧构成。每半 帧包括 1bit 的同步封装指示符(SCI)和 47bit (4800bit/s)或 95bit (9600bit/s)

4、 的寻呼信道帧正文。寻呼信道的消息可用同步封装或非同步封装。在同步封装中, SCI置为1,正文开始于half frame.的第2比特;非同步的报文可直接在其他同 步或非同步报文之后发送。寻呼信道的时隙在4800bit/s时,包含384bit;在96 00bit/s时,包含768bit.也就是说一个寻呼时隙可发送多个寻呼信息。在CDMA 的规范中规定,除寻呼信道时隙中的第一个寻呼消息必须采用同步方式发送,即 SCI=1,其余本时隙内的消息可紧随同步封装的报文以非同步方式发送,即SCI=0. 寻呼信道的消息结构包括8bit报文长度的报头,最少2bit最多1146bit的报文正 文和一个30bit的

5、CRC代码,所以报文长度包括报头、正文和CRC,但不包括填 充位。寻呼信道发送的消息主要包括:(1)系统参数信息(system parameter message),提供开销信息,如导频P N序列偏移指数,系统标识符(SID),网络标识符(NID),基站标识符, 基站经纬度,基站寻呼信道数page-chan和其他消息;(2)接入参数信息(access parameter message),定义移动台在接入信道进 行发送所需要的消息;(3)邻区列表消息(neighbor list message),提供邻近基站参数消息,例 如临近基站导频PN序列偏移指数,临近基站寻呼信道的配置与本基站是 否相同

6、;(4)CDMA 信道列表(CDMA channel list message),提供CDMA 载波列表;(5)寻呼消息(page message),向移动台提供寻呼,移动台监控寻呼信道 消息的每一个时隙;(6)标准的指令信息(order message),寻呼信道可发送几个指令信息,例 如缩位警告,基站查询证实,重播,审查,截获,基站确认,功率的周期 性锁定等;(7)信道分配信息(channel assignment message),该消息通知移动台调谐 到一个新的频率上,包括业务信道和寻呼信道。(摘自吴佳宁的CDMA 寻呼信道的容量分析)SCI对寻呼成功率影响的根本原因SCI是Slot

7、Cycle Index的简称。在CDMA系统中,一个寻呼周期的长度为1.28*2ASCI秒。SCI常用的 典型值为0、1、2,对应寻呼周期长度分别为1.28秒、2.56秒和5.12秒。在待机状态下,手机并不是时时刻刻检测寻呼信道是否有寻呼消息下发。为了减小手机的耗电量,增加待 机时间,在一个寻呼周期中手机只在特定的寻呼时隙被激活并监听80ms的寻呼信道,以确定自己是否被 呼叫;在其他时间内,手机将处于休眠状态中。无论SCI为多少,寻呼时隙固定为80ms。手机根据IMSI号和Hash算法,知道应该监听哪个80ms的寻呼时隙;同理,系统根据手机卡的IMSI号 也知道手机所监听的寻呼时隙。当针对某部

8、手机的寻呼消息到达系统侧时,系统会立刻算出应该在哪个寻 呼时隙下发,并将此消息放入队列中等待该时隙的到达。我们将寻呼消息进入队列的时间到其真正被下发的时间间隔称为寻呼消息排队时间。下表列出了典型SCI值与寻呼周期、寻呼时隙数和寻呼消息排队时间 的对应关系:SCI寻呼周期寻呼时隙数寻呼消息排队时间25.12 秒6405.12秒12.56 秒3202.56秒01.28 秒1601.28秒可以看出,寻呼消息排队时间最短为0秒;随着SCI的增大,寻呼消息排队时间的最大值将增大。在寻呼消息排队的时间内,如果由于手机的移动或其他原因脱离本寻呼区域并在对应寻呼时隙到来前未回 到本寻呼区域,将导致寻呼失败。如

9、果寻呼消息排队时间越长,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也越大,导致寻呼失 败的可能性也越大。这就是SCI对寻呼成功率影响的根本原因。在非时隙模式下,移动台可以在每一个寻呼信道时隙中接收寻呼信道消息;而时隙模式下, 移动台在特定的时隙周期性地被唤醒以监听它的指定时隙。移动台在一个时隙周期内监听寻呼信道的1个或2个时隙,这样移动台可以减少处理而省 电。移动台和基站均使用相同的HASH函数来确定移动台在这个时隙周期中将要监听的寻呼信 道时隙号SLOT_NUM(0到2048)。移动台可以通过登记消息,起呼消息或寻呼响应消息提出 自己首选的时隙周期索引SCI(SLOT_CYCLE_INDEX,3比特)。计算MS发起

10、一次呼叫(一次接入尝试)的最大时长r=在CDMA系统中,若接入参数配置如下:MAX_RSP_SEQ/ MAX_REQ_SEQ =2NUM_STEP=4PAM_SZ =3MAX_CAP_SZ=3BKOFF=0Probe_BKOFF=0ACC_TMO=3计算MS发起一次呼叫(一次接入尝试)的最大时长。一个接入探针:4+(pam_sz+max_cap)=10 帧*20ms=200ms1 个 TA(Ack Response Timeout)( 80x(2 + ACC_TMO) = 400ms1 个 RT ( Probe Backoff)(1+PROBE_BKOFF) = 1slot=200ms1 个

11、RS (Sequence Backoff)(1 + BACKOFF) = 1Slot = 200ms1个接入试探序列= 1+num_step=5个探针一次最大时长:10(probe+TA)+8RT+1RS=10(200ms+400ms)+8*200ms+200ms=6000ms+1600ms+200ms=7800ms=7.8s参考接入探针图计算寻呼信道过载详解寻呼是需要时隙的,C、G都是如此。而时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个寻呼信道单位时间 内能够发送的寻呼消息数量是有限的,超出了门限,就是过载。以C网为例。一般统计周期是3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每个寻呼消息20ms。因此,一个小时也就是最多18万条寻呼消息。如果寻呼数量超过18 万,则会出现拥塞。拥塞原因:不同网络寻呼信道的任务不尽相同。以C网为例。寻呼信道负责以下内容:1。 常规开销消息CCLM、system parm等消息2。寻呼消息被叫3。呼建消息CAM4。短消息5。注册每个消息都需要占用寻呼信道。每个消息需要的寻呼时隙数目不同。寻呼信道的拥塞就是这 些消息总数超过寻呼信道负荷所致。常见的有突发话务量、突发短消息。例如有些骗子的群发短信;厂家都有应对方法,例如华为、摩托都支持一个时隙走两条寻呼消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 寻呼信道的拥塞;具体的寻呼拥塞的处理方法需要更多篇幅,这里不细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