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与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210059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反思与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观潮教学反思与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观潮教学反思与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反思与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反思与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2、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

3、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一)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

4、,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1、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5、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 “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2、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

6、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

7、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三)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四、板书设计、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潮来时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