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20704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解析:鱼游到了纸上是小学语文课标版第八册的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理解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 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 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 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 具体的文章。教学要求:1 知识与技能1(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1)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通过关键句段读懂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2) 以读促思,以读代讲。(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重难点、关键1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课时划分 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关系。3、学习聋哑青年和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积累材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 复习“鱼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请同学们填空,默写新词。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象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没想到这位画技高超的青

3、年竟然是个( )。(设计意图:出示上节课的重点句段作填空练习,既复习了新词,又复习了鱼怎么游到纸上的,为这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二、品读“鱼游到了心里”(一)、质疑1 、同学们,当你知道这位青年的画技如此高超,而且竟是一个聋哑人的时候,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假如我就是那个聋哑青年,现在我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我?2、学生提问 3、大家想知道的是如此高超的画技,他是怎么练出来的,是吗?那就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然后读文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及良好的读书习惯。)(二)、交流(以下教学内

4、容顺学而导)关键句 1、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1 、说说你的感受。2、抓住“静静地看”来体会。3、回忆一下,你是怎么看鱼的?4、他老是这样“呆呆地”“静静地”,这叫什么样地看?5、指导朗读。关键句2、他告诉我,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1 、抓住“一整天”“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来体会。2、创设情境引读,体会“每个星期天”。3、一年四季,他间断过吗?放弃过吗?这又叫怎样地看?4、读出这样的感受。关键句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

5、体了。1 、体会“融为一体”。2、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这叫什么?3、请读出你的感受。关键句4、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了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1 、说说你的感受。2、抓住“忘记了”“忘记了”体会青年的忘我。(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读等方法,抓住关键句段、 重点词语体会鱼怎么游到心里的,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有感情朗读。)(三)、感悟正是青年如此全神贯注地看,坚持不懈地看,爱鱼爱到了忘我地境界,才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再次读“鱼游到了纸上”的句子。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他需要走到鱼缸边再看看吗

6、?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他还需要走到鱼缸边再看看吗?他此刻心里装的只有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设计意图: 在体会了鱼怎么游到了心里后, 再次回扣鱼游纸上的句子,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四)、升华配乐引读描写聋哑青年的句子,引读扣题。(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读对文章实行整合,升华理解,并为体会作者怎么积累材料的做准备。)三、总结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发?从两方面引导:1、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2、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并生动地把这件事写下来。(设计意图: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要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板书设计:27.鱼游

7、到了纸上鱼游到了我的心里一鱼游到了纸上(因为)(所以)观鱼:老是、呆呆、静静 忘我境界L画鱼:厂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先游到我的心里教学反思:这次我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课时,我已经引领学生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感受了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这次展示的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开课伊始,我就出示

8、“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 “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 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你读了这个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教学中,我抓住了

9、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但仅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 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 寒风凛冽的星期天, 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个连串情境的创设, 反复引读青年

10、看鱼的句子, 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 “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 “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 “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11、6、围绕单元训练要求,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文章写法在突破重难点后,我将文章重点句段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作为即将升入高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习文章的写法是很必要的。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很多遗憾:1 、 本堂课我自己上得相当得心应手,但学生好像不太投入,发言面不够广。2 、 我总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境,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但忽视了这是借班上课,没有往日的默契。当学生读得不够味时,我仅仅用自己的范读去引导,还不到位,我没有停下脚步来一点点教。我觉得自己注重教案多了,注重学生少了。3 、 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 我设计了回扣 “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在推敲教案时,我曾想需不需要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 又觉得不要那么生硬, 学生明白了就行。但评委老师的意见是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难点强化。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持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 向。带来思考,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鱼游到了纸上反思型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