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201064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缘起发展与愿景20世纪 80、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波澜壮阔地进行着。无论是 以官方为代表的新课程改革,还是以民间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等,都在不同 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无论是以杜郎口为代表的 课堂变革、以十一学校为代表的课程变革,还是民间的蒙台梭利、华德福等学校 的探索,或是在家学习的“教育自救”式学校的兴起,可谓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一、新教育实验的缘起新教育实验的酝酿可追溯至20世纪 80年代末。从1986 年开始,笔者将近5 年的业余时间投入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的 写作之中。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中

2、外教育思想家的著作,不仅系统研读了西方 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的著作,而且梳理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思想。与那些 美好的教育理想相遇,激发了笔者创造美好教育的冲动。在完成了这部近 80 万 字的著作时,冥冥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使命感。1988 年,应邀为广西人民 出版社撰写一部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的书稿。在写作期间,收集 了大量关于中国教育的资料,笔者既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绩而鼓 舞,也为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经费短缺、应试教育等问题而焦心。理想与现实的反 差,驱使笔者更想为改变中国教育做点什么。1990 年,笔者在日本上智大学访 学一年,期间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考察日本教育。回国以后

3、,主编了一套 10余卷 的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系统介绍了日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 业教育等领域的教育发展情况,研究了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战后日本教育改革与 发展的情况。对近邻的研究,也让笔者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了一些思考。1993 年, 笔者出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在任该职的 5 年时间里,先后在苏州大学推出了必 读书目制度、激励性主辅修制度、学分制、文科改革试点班、理科强化实验班等, 为书香校园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1997 年底,从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转任为苏州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教育文化等工作。有感于全社会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批 评,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也出于对区域教育变革的

4、期待,开始 系统思考理想教育的模样,先后在苏州市推出了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计划、名师名 校长行动计划、农村村小现代化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等,并在全国率 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些行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品质,改变了 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激发了笔者进一步继续教育改革与实验的愿望。1999 年, 笔者开始阅读一些管理学的著作,其中一本就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书中的 一则故事给了笔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 特,熊彼特对自己的学生说了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其大意是:“我到了这样一个 年龄,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我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 的生活。”笔者

5、猛然意识到,这些年虽然写了许多著作,但是并没有真正走进教 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生活!于是决定改变话语方式,改变行走方 式,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教育生活。但是,从一个学者过渡到一个行动者,需要找到一个中介。这不仅是理念上 的转变、情感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方式方法上的改变。笔者用了很多心思去思 考、琢磨。正好这时候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在苏州举行了一次创新教育笔会,邀请 笔者为与会代表讲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这一次演讲,让笔者找到了自己的 教育话语方式,找到了走向教师与教育生活的路径。演讲结束以后,笔者去江苏 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授课带徒,系统地把自己关于教育的理想与年轻教师们分 享。20

6、00 年,把在苏州和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关于教育理想的演讲结集出版成我 的教育理想一书,比较系统地提出理想教育的一系列目标。这本书点燃了很多 教师对于教育的激情。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理想是天方夜谭,觉得应试教育的体 制让校长、教师们带着镣铐,根本无法实现理想。笔者认为,教育的智慧就在于 从现实的教育空间中寻找最大的发展可能性。所以,创办一所学校,为我国教育 探索一条新路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了。2002 年 9 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在 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起航。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2000年 11 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正式出版,并成了新教育实验诞生的 标志。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直接“催生”了新教育

7、,还因为新教育实验最初的一 些理念与思想,源自这本书中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理想的追寻。最初,曾经考虑把实验定名为“理想教育实验”。但是经过反复讨论酝酿, 最后决定命名为“新教育实验”。这既是一种“学术认祖”,也是一种理论自觉。 1889年英国教育家塞西尔雷迪(C.Reddie)建立的艾伯茨霍姆学校,引发了欧 洲教育历史上的“新学校(教育)运动”,也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进步 主义思潮的一个起点,并且对中国 20世纪 20、30 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 响。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伟大学校,如尼尔的夏山学校、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杜 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等,以及近百年来教育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

8、从罗素到佩 西能,从蒙台梭利、皮亚杰到怀特海、杜威,再到陶行知、陈鹤琴等,也都深 受新教育思潮的影响。21 世纪初叶,我国的新教育实验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 中国的一声“回响”。因为,我们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自由,都 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草 根的自发行动,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 接”和“延续”。为了区别于历史上的“新教育”,我们不妨称之为“新教育实 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一是实验初创期(19

9、99 年 9 月至 2002 年9 月)。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用理想和 激情点燃,用理念和思想引领。在江苏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的讲学带徒期间,提出系列教育理想的基本理 念,标志着新教育实验的萌发。我的教育理想出版意味着新教育实验理念的 初步形成。2002 年 6 月,教育在线网站创办,新教育实验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 台。初创时期的新教育实验,以其理念点燃了许多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激情。二是实验探索期(2002 年 9 月至 2013 年7 月)。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用项目和 课程推动,用培训和现场拓展。2002 年 9 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挂牌、新教育 之梦的出版,成为新教育实验全面启动

10、的标志。在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 最早提出了五大理念、六大行动。即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 的东西,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重视教师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 注重特色教育;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 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由于教育在线的传播,一批学校与玉峰实验学校 同步开展了实验。同时,根据六大行动,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成立了六大项目组, 以推动实验的研究。2003 年 7 月,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召开,第一批新 教育实验学校命名挂牌。2004 年 4 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 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课

11、题开题会在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和常州武进湖 塘桥中心小学举行。我们把这场开题会同时作为新教育实验第二届研讨会。同年 7 月,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在江苏省宝应县翔宇教育集团举行;9 月,江苏 省姜堰市和河北石家庄桥西区政府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批新教育实验区,开始以 行政推动的方式推进区域实验。2005 年 1 月,新教育实验在苏州大学正式成立了新教育研究中心。2005 年 6 月,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编写的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以及新 教育文库陆续出版。7 月,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在四川成都盐道街外国语 学校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德育”,会上发布了新公民读本,新公民 和新生命教育开始

12、进入新教育实验的视野。12 月,“北国之春:全国新教育实 验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讨会”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召开。在这场会议上正式提 出了新教育实验的“三专模式”雏形,同时我们把这场会议作为新教育实验的第 五届研讨会。2006 年,一批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年轻教师正式加盟新教育研究中心, 专职从事相关的研究、推广工作。专职团队的人员全力投入新教育的课程研发、 培训推广中,为新教育实验注入了新的活力。7 月,新教育实验第六届研讨会在 清华大学礼堂正式举行,会议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过一种幸福完 整的教育生活。在短短几年时间,新教育实验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 14 个实验区、500 多所实验

13、学校、6 万多名教师、逾100 万的学生参与实验,实验区、实验校遍及 江苏、浙江、北京、湖北、湖南、陕西、吉林、广东、山西、安徽、河南等 20 多个省市。2006年 11 月,在浙江秀洲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实验区工作会议,总 结区域推动新教育实验的经验与策略。2007 年 7 月,新教育实验以“共读、共写,共生活”为主题,在山西运城 举行了第七届研讨会,“晨诵、午读、暮省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 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等项目正式亮相,一批优秀的新教育教师在会上 的教育叙事深深地感动了与会人员。鉴于实验规模的迅速拓展,除了需要专业的 研究推广,还需要各项事务中的管理协调,为了更好地服务

14、于实验者,2007年9 月,我们在浙江杭州萧山召开了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正式成立了新教育研究 院,成为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管理机构。2007年 11 月,新教育的又一个学术研究机构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实验研 究专业委员会,即新教育研究会在海门正式成立,笔者在成立仪式上提出了理想 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和公益情怀的“新教育精神”。2008 年 7 月,新教育实验第八届研讨会在浙江苍南举行,提出了理想课堂 的三重境界主张,提出了“知识、生活与生命深刻共鸣”的观点。12 月,“新 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自觉地开始了为素质教育探路的

15、旅程。2009 年 7 月,新教育实验以“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为主题,在江苏海门 举行了第九届研讨会,用生命叙事理论和“三专”理论把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作 为教师成长的双翼。11 月,在山西绛县召开实验区工作会议,见证了黄土地上 新教育人如何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改变乡村教育的精彩。2010 年 7 月,新教育实验以“文化,为学校立魂”为主题,在河北石家庄 桥西区举行了第十届研讨会。9 月,新阅读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先后推出了“中 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以及“中国初中生基础阅 读书目”“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等成果,成 为有影响力的书目研制机构。11

16、 月,在河南焦作召开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 见证了焦作从一个人、一所学校到一群人、一个团队、一个区域的新教育发展历 程。12 月,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成立,标志着新教育有了自己 的筹资造血机构。2011 年 7 月,首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江苏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 团举行,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与新教育人就教育田野研究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新 教育实验的国际交流全面启动。9 月,以“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为主题的 新教育实验第十一届研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举行。11 月,新教育亲子 共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后更名为新父母研究所,从事家校共育等阅读与家庭 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目前在全国 40 多个城市建立了“萤火虫工作站”, 为数万名父母组织开展阅读活动 3000 多场,长期跟踪服务于全国各地621 位种 子教师的成长。2012 年 7 月,以“缔造完美教室”为主题的新教育实验第十二届研讨会在 山东临淄举行。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