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生命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19679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与生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感与生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感与生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感与生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感与生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感与生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与生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感与生命【摘 要】情感体验与生命情怀的培养是大学美育中的重要环 节。情感通过“体验”而获得,它包括社会情感和宇宙情感。“生 命”指人的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它凝聚出“精神生 命”和“生命精神”;它诞生出“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从而 构成人的“生命情怀”。情感体验与生命情怀在“境界”中得以揭 示、汇集和敞亮,进而“外化”和演绎为“生命的样式”与“人生 的境界”。【关键词】美育 情感 生命 体验 境界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指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内容,以丰富和提 升人生境界为价值取向,围绕人的审美活动而展开的教育。美育以 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理论(美学知识、艺术理论等)和实践(自 然美

2、、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等)两个环节,培养人的审美 情怀,丰富人的内心旨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鉴照人的“生命地 位、生命成就、生命价值”。1大学美育是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素 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美育模式一般表现为:通过对美学 原理、艺术理论的讲授,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 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及艺术 欣赏、艺术活动环节等。所以,大学美育主要是“趣味”教育或“艺 术欣赏”教育。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表现为:第一,审美对象与 审美主体相分离。美育所生成的往往是对象性的“物”,而不是对象性的“人”。殊不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只有当对象 对

3、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 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3第二,知识与生命相分离。美育往往 被纳入认识论范畴并在知识层面上进行讲解和传授,而没有真正把 美育作为存在本体论在生命层面上进行启迪和滋养。情感与生命,构成审美教育的核心命题。情感升华为境界,境界 外化为生命,从而演绎为审美的人生。情感指情感体验与情感模式。 情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所以,美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美学知识的 传授,而是审美体验与生命情怀的浸养与妙得。它不是给予,而是 唤醒;不是“既成”,而是“生成”。何谓“体验”,杜维明在中 国哲学范畴集中说:“所谓体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 感受的具体经验,这种经

4、验不仅给我们带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内在知识,而且能够发挥长期彻底的转化功能。体验所以不同于一 般的经验,正因为它是体之于身的经验而不是一般浮光掠影的印 象。依类旁推,体认、体察、体证、体会、体味、体玩、体究及体 知和一般的认识、考察、证实、品尝及理解也不大相同。凡能体 之的都是知行合一的表现,既能知得真切笃实又能行 得明觉精察,因为所体之于身的正是自家受用的分内事”。4所 以,“体验”不仅仅是鲜活的、具体的、内在的、有血有肉的,而 且是“体之于身”和“知行合一”的;它必须是“灵魂在场”和“生 命在场”。情感体验包括两方面内容:社会情感和宇宙情感。社会情感指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生与

5、历史之间所存 在的情感形式,它更多地被凝结为人生体验,它是“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的缠绵;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的思念;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的 惆怅。宇宙情感指人与天地万物、人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的本体和生 命之间所存在的情感模式,它往往被凝结为宇宙情怀,它是“独与 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齐物论)的胸怀;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 地参矣”中庸二十二章、的襟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天乐”。情感体验与生命情怀的元素与特征启迪和影响着审美教育的向度 和维度。所以,在大学美育

6、中,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的互动:第一,“智与理冥,境与神会” 5审美教育中存在两种精神传导系统: 认识系统与体验系统。认识系统指认识、理解、了解、反思、反省、 追问、思考、评价、判断等;体验系统指体悟、了悟、体会、感悟 感觉、直觉、顿悟、灵感、心会、意会、神会、兴会、想象、激情 向往、回忆等等。美育中认知系统的教育是必要的,如美的基本概 念、范畴、美学史、艺术史等知识的传授,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 的。美育的性质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体验之学;它所诞生的不是分 数和技能,而是境界和情怀。审美体验就是“生命的沉醉”。这种“沉醉”就是生命在直觉与理智之间、存在与意义之间诗意地“跃动”和“惊喜”,是生命在“

7、光辉的快乐中闪耀”。它既有“应目、 会心、畅神”(宗炳画山水序)之层递,也有“听之以耳”、“听 之以心” “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之流动与升华。第二, “自心观象,象随心显”6“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 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7美,源于一束“心光”,它照 射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光明,心灵的空明澄澈可以映照出天、地、 人之本然真相,可以成为“天地之鉴” “万物之镜”庄子天道), 所以庄子说“葆光”(庄子齐物论)、老子曰“用其光,复归其 明”(老子五十二章)。尼采曾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才 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原 理”。 8这正是柳宗元所

8、说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光照 射万物,此乃“自心观象”;万物映照心光,此乃“象随心显”。心 光就是“虚室”之后的“生白”、“尘尽”之后的“生光”。基于此, 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使学生在对“意象”世界的欣赏与沉 醉之中充分和真切地体验主体生命自身的可爱与生动。美不是对象 的特质,而是人的“作品”,是“心光”在“精选的场合”中所照 澈到的境域。第三,“所照者境,能照所到”9审美教育所诞生的 是心灵的境界和生命的情怀,其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人生境 界”的提升。心灵的映射生成心灵的境界,此乃“所照者境”;心 灵的境界外化为生命的“样式”和“人生之境界”,此乃“能照所 到”,它所成就的

9、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宇宙的情趣化”和“人血鸟一论文发表专家-僦I中国学木斛网 生的艺术化”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那么他就会有一种什 么样的生活,形成其独特的“生活样式”,各种不同的“生活样式” 就构成种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境界是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 所生成和到达的境域和境地。它是“存在”与“意义”在时空中的 交会点。“存在”在“境界”中被赋予“意义”;“意义”在“境界” 中得以“存在”和“诞生”。美育就是使“存在的意义”和“意义 的存在”在“境界”中得以觉解与映照、升华与敞亮。“体验”与 “践验”构成人生境界在“知与行”层面上交融互动。心灵的“感 悟”被诗意地升华为生命的“参与”,

10、“灵魂在场”被演绎为“生命 在场”。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尽心上)这是一个生命不断超越和提 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从“遮蔽”走 向“澄明”的过程。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 徐生”(老子十五章)。谁能走出混浊躁动而达到内心的朗静澄 澈;谁能在鄙陋粗俗中“民胞物与”;谁能在羁旅危行中“诗意地 栖居” !总之,“心灵的超越”与“生命的自由”构成审美教育在“人生境 界”层面上的生成与建构;“情感体验”与“生命情怀”则尽显审 美教育在“人文关怀”层面上的根由与宗趣。参考文献:1 东方美先生演讲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9:22.2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三卷,第304 页.4 美杜维明.中国哲学范畴集m.人民出版社,1985:213.5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6 9唐君毅.人生之体验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0、 179.7 宗白华全集(2)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58.8 尼采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5:4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