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19677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表达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表达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二、教学重点1. 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2. 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三、难点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

2、程一、 课前准备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广义的新闻指即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二、导入学生阅读印发的两则材料后谈感受。刚刚两则材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板书课题)(插入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

3、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三、 整体感知:1、解析文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明确:、有的仅仅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2、既然无新闻事实可写,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以前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3、为什么这篇题为“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美

4、国“普利策新闻奖”?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即时发出警报。”-普利策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4、教师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绘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

5、、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四、细部揣摩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假如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

6、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所以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7、。3、 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能够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

8、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能够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

9、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向来相信绝大局部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

10、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但是记住这样的历史。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相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局部,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让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以最大的人性向人类幸福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进吧。六、作业:.“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附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