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196718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大纲解读: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心理发展的含义 考纲结构图: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发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2、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重难点提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2、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是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阶段。4、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重点内容归纳: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我国生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1岁以前)、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

3、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学性与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仍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撑。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

4、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5、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从生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

5、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的出现是该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7、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

6、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意义在于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断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0、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这些危机是每一个发展

7、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23岁)(3)主动感与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11、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12、影响要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2)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

8、: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它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14、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1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

9、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2)沉思型与冲动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发散型与辐合型。16、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由此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也被称为离差智商。

10、17、智力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主要表面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就男女方面的研究: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18、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