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19658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建筑规划规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术 语1.1 建筑工程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1.3 建筑场地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总建筑面积。1.5 容积率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

2、用地面积的比值。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2) 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 面积除外。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建设用地面积。1.6 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1.7 规划户数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1.8 建筑层数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1.9建筑控制线指在一定地块内建(构)筑物的主体

3、不得超越的控制线,又称建筑红线。1.9.1 建(构)筑物的主体是指不包括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如外伸台阶、步级、外挑阳台及构件等)的建筑部分。1.10 建筑高度 除有特别规定外,建筑高度是指计算建筑间距的建筑高度。1.11 建筑间距指两幢建(构)筑物外墙面(柱)之间的水平距离。1.12 自身一方建筑间距指一幢建筑工程的外墙面中点至其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或规划河涌中线的水平距离。1.13 退让间距指临规划道路的建筑工程的建筑控制线至规划道路边线最短的水平距离。1.14 原状维修指不拆除、不改变原有建(构)筑物的基础、外墙立面、建筑层数、高度、面积、使用性质的建设工程。第二节 建筑高度2.1

4、限制规定2.1.1 本条中的建筑高度是指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天面附属建(构)筑物顶的垂直高度。2.1.2 在我市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文物普查确定的文牧保护单位等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建筑高度应符合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视线分析方法如图2-1-2所示。图2-1-22.1.3 在气象台、电台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和卫星地面站)、军事工程设施等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其建筑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2

5、.1.3 在气象台、电台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和卫星地面站)、军事工程设施等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其建筑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要求。2.2建筑高度应按以下规定确定:2.2.1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挑女儿墙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女儿墙顶。如图2-2-1所示。2.2.2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或等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屋面坡度大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屋脊顶或屋脊转折线。如图2-2-1所示。图2-2-12.2.

6、3 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建筑的高度应记入建筑高度:(1) 附属建筑的单边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筑边长的12;(2) 两个以上附属建筑同一单边累加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筑边长12,且水平投影面积之和超过屋面水平投影面积14。2.2.4 相临两幢建筑室外自然地坪存在高差的,应按图2-2-4所示,确定建筑高度。图2-2-42.2.5 在同一用地单位的建设用地内,如两幢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的,南向(或东向)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可自北面(或西面)建筑物架空层的梁底标高起计(如图2-2-5所示)。图2-2-5第三节 建筑间距3.1 本市规划区内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3.1

7、.1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者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方向或者由正南北方向偏东(或偏西)的角度在45(含45)以内的,为南北朝向。3.1.2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者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方向或者由正东西方向偏南(或偏北)的角度在45以内的,为东西朝向。3.2 本市规划区内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按照增城地区日照条件、城市密度分区、建筑物朝向、毗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属性综合确定。3.3 民用建筑的建筑间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但不得小于表3.3.2的规定值。 表3.3.1建筑高度(单位:米)建筑朝向建筑短边长度(单位:米)建筑间距方向建筑间距(单位:米)密度1区密度2区密度3、4区居住建筑30公共

8、建筑24南北14南北0.7H且61H且81.2H且8东西68814南北0.7H且81H且101.2H且12东西81012东西14南北81012东西0.5H且80.7H且101H且1214南北、东西0.5H且80.7H且101H且12居住建筑30公共建筑24南北20南北(0.730)+0.5(H30)且13(130)+0.5(H30)且13(1.230)+0.7(H30)且18东西H60,13H60,18H60,1860,2220南北(0.730)+0.5(H-30)且18(130)+0.5(H-30)且18(1.230)+0.7(H-30)且22东西H60,18 H60,22H60,22H60

9、,26东西20南北H60,18 H60,22H60,22H60,26东西0.5H,且不少于180.7H,但不少于2220南北、东西0.5H,且不少于180.7H,但不少于22附注: 建筑高度超过80米的建筑工程,80米以下的部分应按第3.3条和第3.4条的规定确定建筑间距,超过80米以上的部分不再增加计算建筑间距。建筑类别高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13米9米多层建筑9米6米表3.3.2 附注: 表3.3.2所述建筑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构件时,应从其突出的部分外缘边线起计算。3.4 同属一个用地单位且在同一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其建筑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3.4.1

10、 两幢平行布置的建筑,应以南面(或东面)建筑物的建筑高度计算建筑间距,并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择宽确定。3.4.2 两幢不平行布置的建筑,可以以两幢建筑物相互遮挡部分的中点直线距离计算建筑间距,但建筑物之间最窄处不得小于表3.3.1规定值的12以及表3.3.2的规定值。3.4.3 如两幢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的,可以以南面(或东面)建筑的建筑高度(扣减北面或西面建筑物的架空层的高度)计算建筑间距,并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择宽确定。3.5 分属不同用地单位的两块相临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临用地红线一侧自身一方建筑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3.5.1 建筑外墙与用地红线平行

11、布置的,应按表3.3.1和表3.3.2规定值的 12择宽确定。 3.5.2 建筑外墙与用地红线不平行布置的, 可从临用地红线的建筑外墙面中点处起计算自身一方建筑间距,但建筑物距用地红线最窄处不得小于表3.3.1条规定值的14和表3.3.2条规定值的12。3.6 拟建建筑和规划保留的已有建筑之间的最小建筑间距必须满足表3.3.2的规定。3.7 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毗邻时,其相互之间的建筑间距在满足表3.3.2的规定的前提下,允许在表3.3.1规定值的基础上扣减10。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毗邻时,建筑间距不予扣减。3.8 在建筑间距范围内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应在满足表3.3.2规定的前提下,符合以

12、下规定:3.8.1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允许外挑不大于1.5米进深的阳台、走廊、楼梯平台。3.8.2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大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应按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外挑边线计算建筑间距; 3.9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如城市居民对原有自住建筑进行拆建、改建、扩建,将导致建筑间距不能满足本节规定时,只能进行原状维修。3.10 临时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3.11 位于同一地块内的两幢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民用与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按本节规定和有关专业管理要求择宽

13、确定;距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的自身一方建筑间距,应符合第3.5条的规定。3.12 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建筑间距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127第四节 建筑退让间距4.1 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等地段建设的建(构)筑物,其建筑退让间距应当符合消防、环保、卫生防疫、防汛抗洪、通讯、文物保护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4.2 建筑首层外墙、柱边线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4.3 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和河涌的建筑退让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4.3.1建筑控制线距相邻规划道路边线或者河涌规划控制边线的建筑退让间距,应符合表4.1的规定。表4.3.1 建筑控制线距规划道路边线退让间距规定规划道路类别临路退让间距D(单位:米)城市道路规划路宽60米,D1015米规划路宽60米,D5规划路宽15米,D3城市高架路D10城市快速路及对外出口公路D20环城高速公路D50对外出口高速公路D100 建筑控制线距河涌规划控制边线退让间距规定退让间距D(单位: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