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19553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毽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踢毽子,是中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被人们誉为 “生命的蝴蝶”。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毽子的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 !踢毽与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个分支。据文物考证,蹴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 其原始形态为用脚在地面蹭蹴石球相撞击。在古代,它是所谓“杂伎” 、“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在古籍里又写作鞬、 子、蹀。清人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一“鞬子”条载: “吴氏字汇补:‘ 毽,抛足之戏具也。 ’ ” 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 毽铊多用圆形的铅、 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燕京岁时记 上说:

2、“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毽子的踢法甚多, 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 ”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 踢毽子形成于我国汉代, 盛行于六朝、隋、唐。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1踢毽子的历史很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而“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

3、,或曰起战国之时”(史记 ; 苏秦列传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 ),如此说来,踢毽子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战国以至遥远的黄帝时代了。 黄帝时代,史事渺远不可求,说踢毽为黄帝所作,是把黄帝当作垛子,即把一切发明创造的功绩都归之于黄帝一人的结果,并不可靠。说起于战国之时,或许有些根据,但因踢毽子乃细物中之细物, 要找到确凿的起源时间的证据,几乎不可能,故姑以前人成说为据,断为起于战国好了。虽然这仍属于传 统中的史影,但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纠结为之”(初学记),与毽羽类同,且也是“抛足之戏具” ,所以鞠与毽还的确有点血缘关系。据文物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

4、 到了南北朝,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释道宣高僧传记载: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 ”(卷二习禅 ;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响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功。唐宋时,踢毽子更加风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纪原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2可知此时踢毽子有边跑边踢之法,且不光用脚踢,还用膝

5、、腹、头耍弄毽子,“耸膝”、“突肚”、“佛顶珠”即是。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商业。南宋词人周密写的笔记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列举了首都临安城 (杭州 )里经营各种玩具的小商业,如风筝、 粘竿、毽子、鹁鸽铃、象棋、弹弓等等, 并指明:“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 ”明清时代,踢毽子更为普及,技艺也大为长进。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述北京民间踢毽子: “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 ”通俗编“踢毽”条说:“今京市为此戏最工,顶额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应数敌,

6、自弄,则鞬子终日绕身不堕。 ”由于踢毽子趣味盎然,观之赏心悦目,故成为艺术家, 尤其是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花瓶上出现了匠人们绘的踢毽图,画家也把踢毽子的场面画下来,清代风俗画集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里的踢毽图,就是现存的一幅。踢毽子既有趣, 运动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妇女踢毽子更为引人注目。一首北京竹枝词唱道:“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 忘却玉弓相笑倦, 攒花日夕未曾归。”(清代北京竹枝词 )当时女孩们爱玩名曰“攒花” ,即“数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戏,为了玩得痛快,她们脱掉裙裳,身着短衣,她们踢着,笑着,常常日落不归。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作了一阕沁园春,咏闺人踢毽子,词

7、云:“娇困腾腾,深院清清,百无一为。向花冠尾畔,3翦他翠羽 ;养娘箧底,检出朱提。裹用绡轻,制同转,簸尽墙阴一线儿。盈盈态,讶妙逾蹴鞠,巧甚弹棋。鞋帮只一些些,况滑腻纤松不自持。为频夸狷捷,立依金井,惯矜波悄,碍怕花枝。忽忆春郊,回头昨日,扶上栏杆剔鬓丝。垂杨外,有儿郎此伎,真惹人思。”(见陈乃乾辑清名家词)我们好像看到一位清代女郎在清幽的深院里踢毽子的盈盈姿态,那精心制成的毽子上下翻舞,变化多端,简直比踢球还巧妙,比弹棋更有趣味。清朝光绪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欢踢毽子,她的侄子唐海 α 回忆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午休后, “吃完加餐,喝完茶,瑾妃亲自带我们到御花园里走走, 但更多的时间是在

8、前殿踢毽子玩。 踢毽时瑾妃要把大衣襟的下摆拉起来塞到腰搭上,和我赛着踢,对着踢。当她自己踢时,越踢越带劲,有时把毽子踢到前 殿挂匾后边,这时宫女便传来小太监用竹杆弄下毽子再接着踢。 姑母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 前踢、后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鸡毛毽子,在姑母脚下来回旋转。太监和宫女们在旁边喝彩叫好, ‘ 瑾主妃踢得妙 !’ 就这样,一直踢到进晚膳才算罢休” (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八辑,政协北京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 177 页)。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城乡有踢毽子的风俗,以至成为年节“岁时”活动。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为“天寒时消遣之一法”。燕京岁时记上说踢毽子“足以活血

9、御寒”。帝京岁时纪胜里有一首童谣:“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罗。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 ” 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讴里有一首诗: “杨4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每当杨柳凋零,天气寒冷的时候,踢毽子就热闹起来了。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乡” 的美誉,旧时,几乎家家有毽, 人人会踢。一到新年,人们结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时彩蝶纷飞,似闻春讯。清代广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会,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写的广东新语记载,每逢元宵节,“昼则踢五仙观,有大小,其踢大者市井人,踢小者豪贵子”(广东新语卷九,事语 ;广州时序 )。热闹的踢毽子活动,使元宵佳节锦上添花。虽然踢毽子在

10、历史上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 ,但由于它有益健康而又有趣, 更重要的是它根植于汉族民间, 所以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千年不衰,至今仍然是人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现代毽类运动的诞生和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 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现代毽类运动从初兴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v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开展于工厂、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当中。随着毽类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踢毽子 ;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夏传寿首先,毽子制作简便。只需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再

11、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里 ,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鸡毛最好是雄鸡的,5又长又好看,也好踢些。商店里或地摊上有现成的毽子卖,不过,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弹性大,踢重了稳定性差。其次,活动便于开展。它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本人只需一平方米甚或站在板凳上,也能踢上好几十下。再其次,踢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比次数,也可以比连踢的时间,还可以比踢的花样 ……。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踢法;一、单纯比踢的技术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踢。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准移动(俗称“定桩” );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

12、地 (俗称“悬”,比赛正式开始前,常用此法定参赛人员出场次序。 )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也可以“加宝塔” ,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两下 …… 依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 “死者”可向“生者” “抛毛”,即将毽子用手抛给人家踢,直到人家没踢到或你接到踢来的毽子为止。比赛再重新开始。二、兼比踢的花样最常见的是“打跳” ,即毽子一抛,双脚同时跳起,用一只脚踢它。可以连续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还有“打偷” ,即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从背后“偷偷”去踢 ;“打环”,双脚跳起,一只腿弯曲起来,另一只脚踢 ;“打翘

13、”,双脚跳起,一只腿向前伸直,另一只腿踢 ;“打剪”,双脚跳起,两腿向前作剪剪子动作,用其中一只脚踢6毽子。此外,还可以故意用反脚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脚则是反脚 ),或双脚轮换踢 ……最后,介绍两种儿歌伴唱踢法。1 、里和,外拐,飘洋,过海吟唱八个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飘、洋、过”五个音节时用正脚各踢一下,唱“和”时用反脚向内踢一下,唱“拐”时用反脚向外踢一下,唱“海”时打一个跳。循环反复,看谁踢得多。2 、一锅底,二锅盖,三酒盅,四牙筷,五钉锤,六烧卖,七兰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花唱一句,踢一下,做一个动作。让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

14、里 ;二、伸直的手背上 ;三、五指窝成的“酒盅”里 ;四、伸直的两指 (中、食 )上;五、握紧的拳头上 ;六、撮起的手掌中 ;七、手指有曲有伸的“兰花瓣”上 ;八、抓取的手心中 ;九、仰着的脸颊上 ;十、跳起的一脚上。也是踢得多者为胜利者。辞海上说,踢毽子“对活动关节,加强韧带、发展灵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来玩一玩,更欢迎男女爱好者来找笔者切磋切磋。毽子的主要种类花毽第一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花毽。 花毽的高度一般在 12 公分左右,多用火鸡毛或雕翎做毽身, 塑料片做底座。因此,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踢起来弹性也很好。毽子起落的速度,也没有太多限制,踢起来后上下翻飞,花样动作全凭自己掌控,没有特别高难度的动作,所以适合7各个年龄段的人。第二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