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193180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1(2628字)你相信,世界是简单的吗?你相信,所有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吗?你相信,我们面临的很多不幸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吗?如果你对以上三个问题存疑,那么不妨来看一看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一位青年去听闻哲人的观念很不理解,认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扬言我一定要把你辩论倒,哲人表示乐意奉陪在坐而论道的五个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顶表示了对此种心理学的认同与尊敬,感谢后离开。从结构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强行happyending一样,但也是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在读这种心理学偏哲学性的看似虚无缥缈的书时还津津有味,一气呵成。大概是看

2、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总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哲人全书传递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去买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拜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关于因果我对很多“我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以前怎样怎样的句式”很反感。还有之前大热的“原生家庭论”,好像有了原生家庭这个万能公式,你所有自认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过也都有理由被宽恕一样

3、。但每次一听到这种抱怨的时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驳。在他们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和我倾诉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好在这本书的主逻辑也与我的想法一致,也让我找到了反驳他们的依据。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论”,改为“目的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厅吃饭时,服务员不小心把菜汤洒到你的衣服上,你大发雷霆。但事实上,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感情。因为在你转头和朋友吃饭时,你愤怒的表情是会消失的。这说明人的情绪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愤怒”这个情

4、绪单拿出来对服务员,不是因为菜汤弄脏了你的衣服,就仅仅是你想对他发火而已。在我过去的人生中经历过的,也都让我更加坚信“目的论”。比如爸妈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来家里串门;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训我们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家里的电话;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队义正严辞的指责之后,也会有种有惊无险的感觉。为什么“情绪管理”渐渐地被拿出来当话题,就是因为情绪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学的只是如何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件事。关于自卑我们一般会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感到自卑?因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圆滑世故,不够有能力.我最强烈的且持续很久的自卑情绪是因为我长得很高。作为一个身高177cm的

5、女生,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队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总会听到他们说如果找男朋友是你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会时常把你当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与你扯不上什么关系,扛几个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去打篮球这种话。我一直觉得这是我遇到喜欢的男生会自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高了对方一定更喜欢小鸟依人的类型,所以就连试探的机会都不留给自己。这个情绪不太经常出现是在去澳洲读研期间,那两年多是我最闪闪发光的阶段,它改变了我很多。比如身边比你优秀的人剧增,对英语的态度也不再只是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考试而是太想和别人聊天的必备工具,还有,就是缓解了我对身高的自卑。一方面是外国的大环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

6、边的朋友你会听到的择偶观也不是只有自己以为的一种样子,矮个的妹子们一样会烦恼自己矮。这个自卑和焦虑在渐少人提及的大环境下慢慢消失了。而在这本书里,刚好看到一段,让我完全放下了这种所谓的自卑感。他说:身高的高矮,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是我自己预设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动遭受了什么心理创伤。关于奖惩在我小学的那个时代,全球风靡一本亲子教育类的书籍,名叫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我爸妈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教育我变得特别矛盾。每次想训我的时候,就是那种明明觉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这种夸赞式的教育方式来引导我走上

7、人生巅峰的表情,很滑稽。后来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实操难度太大,就放弃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这样,可以让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独立人格。他们告诉我做选择就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而不是强迫我一定要按照他们给我选的路走。会给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决定权都在我。而在这本书中,阿德勒也是同样反对奖惩制度。书里的哲人这样说:“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看到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幸运,歪打正着的没经历过这些驯兽师心态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张

8、,化“夸奖”为“鼓励”,在该表达感谢的时候感谢,将纵向的“夸奖”变成横向的“鼓励”。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非常完善的哲学架构,如“课题分类”、“人生谎言”“活在当下”等等观点,都非常实用且易懂。我认为,心理学不该只是在你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时才试图找一本书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应该在每一次你对人的心理产生好奇时,拿起这本书。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2(1029字)我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糟糕,当我下定决心要修复和父亲的关系时,父亲如何看待我对他的靠近,这是父亲的课题,与我毫无关系,我也无法左右。发生改变的只是我自己,不应该抱着“我改变了,你就必须有所改变”的期待,不把“改变自己”当做操纵他人的手段。必须有人

9、先开始,由我来开始,即使对方不合作,那也是对方的课题。共同体感觉把他人当做伙伴,并能从中感觉到“有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interest)转移到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是对伙伴持有无条件的信任。不去想“别人可以给我带来什么”,而是专注于“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启示1不评价他人,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去鼓励。“你画得很好。”“你做菜的手艺很好”。“表扬”也是一种评判行为。这个行为透露了位高者对位低者的俯视视角,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我比对方高一等”的视角。表扬和批评这种赏罚教育,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很容易让对方形成“我为了得到表

10、扬,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去做某事”。如果把反馈换成:“我很喜欢吃你做的菜,偏甜的口味让我想到我妈妈的手艺。”不去评判他人,而是说出更加真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激、尊敬和喜悦。对方也会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感到自己的价值。这里也就回到了最开始的“共同体感觉”提到的:关注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不是想听到对方对自己的表扬,不是为了赢得对方的认可,所以才去做这些事情。而是为了给对方带去幸福感、带去帮助,为了让对方感到开心,所以才去做这些事情。启示2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地相信就是信赖。虽然有可能会遭遇背叛,但还是选择相信,这就是信赖。如果把人际关系都建立在“怀疑”之

11、上,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这样必定建立不起积极的的人际关系。只有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拥有更加深厚的关系。信赖是自己的课题,至于对方要不要去背叛,则是对方的课题。我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3(1445字)这本书以一个自卑青年的困惑和一位哲人的对方方式,讲述了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跟随他们的辩论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书中的案例朴实易懂,让我们学会思考“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等一些似乎每个人都会到的生活议题,甚至在阅读的时候会强烈的感觉到我就是那个不断发问的年轻人,仔细分析了哲人所说的道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平时自

12、己很多的疑问都游刃而解。阿德勒讲究的是目的论,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关注过去的因果关系,认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的,并且根本没法改变。然而阿德勒推崇的目的论不会考虑过去的因果关系,而在意现在的目的,也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经常需要考虑做事的目的是什么,虽然看似这是个很功利的思维逻辑,或许很多人并不认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性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没有目的性根本无法完成任务,甚至在过程中迷失方向而导致任务失败或放弃任务。被讨厌的勇气是要告诉我们不要仅存活于自己的世界,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说辞,不要为别人而活,就像一句俗话“我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见人爱,但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书中反复提出人际

13、关系的重要性,因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不可能孤独的生活在世界上,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没有理由让全世界都听命于你围绕这你转,也没必要为了迎合他人。世界就好比是个共同体,我们要需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的融入进去,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以我为中心。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因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自己发觉很多时候为什么会在工作上和别人产生矛盾或者误解,其

14、实就是源于自己干涉了别人的课题,所以今后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的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就拿跟吴佩丽的争吵来分析,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干涉了她的工作职责,看似目的是为了她好,其实质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并非被她所接受,或者被她干涉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把她视为敌人而并非伙伴,从而产生了矛盾。另外做为共同体的概念里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你是把你周围的人作为“伙伴”还是“敌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如何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取决于在行为方面的目标是否达到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而支撑这

15、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则是要具备“我有能力”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也就是说“自立”对应“我有能力的意识”是书中提到的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面,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真正要理解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非容易。书中提到需要的时间相当于自身岁数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10年,得到30岁才能学会。趁你还年轻,学的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变,要有勇气面对大家讨厌你的目光,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自己的目的去做好每一件事,不要在意别人,不要在意过去,活在当下。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4(1651字)本书以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为基础,以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的谈话展开论述,以56篇千字短文组成。提起心理学家,知名度最广的是弗洛伊德吧,梦的解析是各大必读书目里的常客,精神分析法在文学电影评论上被广泛采用。相比之下,阿德勒远没有弗洛伊德出名,有些观点正好是弗洛伊德的对立面。这本书并非阿德勒所著,而是两位作者基于他的理论撰写而成的通俗类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