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192187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市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年第二学期期中试题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A. 实行僭主政治 B. 实行寡头政治C. 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 实行温和的改革【答案】D【解析】B、C两项分别是平原派和山地派的主张,而D项则属海岸派的主张。“海岸派”并非主张实行僭主政治,故排除A。2.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A. 颁布“解负令” B. 建

2、立四百人会议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鼓励发展工商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恩格斯提出的是私人所有制,也就是根据财产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这就是梭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一种矛盾调解;B选项是政治方面,没有经济因素;D选项没有政治因素。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度3.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A. 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

3、权利资*源%库 B. 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 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答案】C【解析】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梭伦改革使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权利只是改革一方面。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过程中颁布解负令,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避免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且该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梭伦认为好的政府应该平衡公民相互冲突的利益,尽可能的帮助所有人。体现了其中庸原则,在改革过程中注意协调各阶层的利益。故C项正确。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

4、少数人的民主,为少数人谋福利。故D项错误。4. 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A. 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并未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不能选A。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不是用以控制贵族而是加强统治,不能选C。在商鞅变法时贵族也是可以从事工商业的,不能选D。其实是军功制造成了宗室贵戚皆

5、怨望的现象,因为以军功授田定爵位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所以才怨恨商鞅,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5.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特权强化对基层的管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军队战斗力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故正确,故选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排除,故排除A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故排除B。故选D。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6.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商

7、鞅变法的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B、D选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B选项则属于消极影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A. 周王室衰微 B. 宗法分封制破坏 C. 生产力提高 D. 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

8、政治决定于经济,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提高,所以选C;周王室衰微表明当时奴隶制度面临危机,这位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不是动力,排除A;宗法分封制破坏表明当时奴隶制度面临危机,这位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不是动力,排除D;争霸战争的需要表明当时社会动荡,这位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不是动力,排除D。故选C。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的动力8.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 B. 分裂走向统一 C. 中央集权加强 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

9、朝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所以排除BC;当时少数民族内迁,同中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所以A符合;经济中心南移始于东晋,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要学习汉族文化,排除D。故选A。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9.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迁都洛阳 B. 推行三长制 C. 实行均田制 D. 制定俸禄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官吏原无俸禄

10、,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这造成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为解决这一问题,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由中央按官吏级别统一发给俸禄,不得自筹。所以应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0.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

11、革前,北魏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立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11.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汉化过程一致,加速鲜卑族的汉化就是加速其封建化。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都有利于鲜卑族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少数民

12、族的封建化。故均正确,答案为A。12.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

13、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易错警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13.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 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也是学习的重点。本题关键是对“寇乱”两字的理解,“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材料中反映王安石

14、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民起义,故答案为A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14. 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

15、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1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涉,土地兼并现象十分的严重,其目的是以土地征税而为其统治服务。A项与材料内容相悖,B项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要减轻人民负担的问题。材料只体现了对地主进行征税,并没有涉及百姓的问题,所以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择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变法王安石变法【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局限性:(1)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