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19174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旦马中学 吴春梅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通常,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另一类是交际文化。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谈话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至身势语等。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当然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那么作为文化之一部分的不同语言之间也广泛存有共性。例如:中国人说:“伤心欲

2、碎“,英国人说heart-breaking;汉语隐喻“他是一只狐狸”,译成英语是“He is a fox”,可以说是非常贴切,因为东西方均把狐狸与狡猾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误解;再如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在许许多多的文化中,共性是占绝对多数的,在此不想多叙述。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妨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特殊现象。这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

3、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4、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5、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我们知道,

6、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end”,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中国学生对下面这道题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例如:Which is the middle of the week? It is 。A、Tuesday B、Wednesday C、Thursday D、Friday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选择了C,因为周一到周日,星期四正好在中间,我们的电视预告节目就是这样安排的,殊不知英闰人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如果让英美国家的学生做这道题,那将毫无争议,但中国学生做这道貌岸然题,就出现了麻

7、烦。这就是交际文化差异所致。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问我吃过饭没有,有何用意?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对未婚青年来讲,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朋友呢。同样,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用这两句英语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后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

8、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这也难怪外国朋友生气,原来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是问候语。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 了礼貌而已。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只说Hello、或Hi。在与朋友第一次相识时,我们会说“幸会”,译成英语就是I am lucky to have met you。对方听了轻则以为你是言不由衷,阿谀奉承,重则以为你想在他身上打什么样主意。而在这种合下,讲英语的人只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 By

9、e-bye”。(能认识你稻高兴,再见)之类的话。在中国,如有贵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 Go slowly 或Walk slowly,听起来便十分生硬。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行了。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要于其它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在此称呼一位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

10、用名子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别人也会认为这孩子不懂规矩。这里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域上的差别。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在此人所担任的职务前加上他的姓,如“张经理”、“王校长”、“刘老师”、“赵阿姨”、“李叔叔”变成英语就成了(Man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Uncle Li )等。这样的称呼都是属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实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英

11、美人称呼男的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够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等。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他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这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在这个例子中,这位青年妇

12、女的回答不能被人理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的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再如,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如:“You speak beautifu

13、l Chinese.”“Thank you very much.” 或 “Do you really think so? ” “ Oh, really? Thank you very much.”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年青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却常常被嫌弃。因此,“老”就意味着风独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例如:某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这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解。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