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实习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18265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峨眉山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峨眉山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峨眉山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峨眉山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峨眉山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实习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峨眉山实习报实一、实习时间:二、实习路线:三、指导老师:四、实习目的习报告:浅析峨眉山地质构造2010-4-192010-4-29内江成都峨眉山乐山内江邹红、周丽及要求:1. 通过实 习,获 得地质 地貌实 体的感 性认识 巩固加 深课堂 所学的 基本理 论和基 础知识2. 通过对 野外地 质、地 貌现象 的观察 描述、 素描、 资料调 整,以 及简易 工具的 使用的 功能基 本技能 的训练, 初步掌 握野外 考察的 一般方 法。3. 通过实 习,培 养和树 立用辩 证唯物 主义的 观点去 分析研 究地质 地貌现 象的思 想方法4. 学会使 用和阅 读地质 图。5. 完成所 布置的 作业。 五

2、、正文: 中国地质史上 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 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发育着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和 报国寺断层。一)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是一座 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在早震峨眉山雄姿的 真正崛起是从白垩纪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后期, 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褶皱,规模不一的 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开始发

3、育,峨眉山主体开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块与 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喜马拉雅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中,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 压营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 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起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 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快,特别是主压营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当发展到喜马 拉雅运动后期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其挤压应力以西北东南方向 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

4、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日之雄姿。峨眉山的地质 演化史,概括起来,就是“八亿年的孕育,七千万年的成长,百万年的春风时雨和潜移默化”。在数千万年的演变过程中,经历无数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对种 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国际上划分的13 个地质带中,除缺失中、晚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因此被誉为“地质博物馆”(二) 、今 朝之峨眉构造峨眉山地跨上 扬子台褶皱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其主要构造为:1、褶皱 1)、峨眉山 背斜:它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近南北,长约七公里。由于南北两端分别为峨眉山大断层和观 心坡断层所斩断,故目前所见只是其一段残体。

5、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 对称,西翼展布约十八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系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 度。东翼展布约 五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 度,倾角陡立,在凉风峡鞠家峡一带为变为倒 转层序。故属不对称倒转背斜。2)、万年寺 向斜(又名桂花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约50度,长约30 公里,整体向北 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北西段 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 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3)、挖断山 背斜(又称牛背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为本区次一级

6、褶皱构造轴向北西约45 度长约十二公 里。核部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pl)翼部为上二叠统(p2)和三叠系地层。西南翼岩层产状正常,倾 角中等。 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 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的影响,两 翼不对称。 东北翼近核部地层产状正常。 但远离核部发生倒转。 另外, 背斜枢纽均发生倾没, 故属小 型短轴倒转背斜构造。 保存完整, 轴部尚有挖断山断层穿过。2、断层: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断层:1) 、 峨眉山大断 层:是 本区最 大的一 个断层 构造, 它对本 区构造 单元的 划分及 地貌特 征都起 着控制 作用。 分布与 峨眉山 东南侧 在本区 域范

7、围 内,由 西南杨 村铺附 近,北 东经张 山,至 峨眉山 市中区 区内长 约 40 多公里 走向北 东,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 5070 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 东南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 3500 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 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2) 观心坡 断层: 规模较 峨眉山 断层小, 东起纯 阳殿一 带,向 西经观 心坡至 脚盆坝, 全长 18 公里主 断层线 露头略 呈舒缓 的 反 “s” 状,东 西两

8、端 走向近 东西。 中段北 西 50 度。断 层有许 多分叉, 构成复 杂的分 支状形 象,其 特征在 黑龙江 栈道南 至观心 坡间尤 为明显。 这里峨 眉山花 白云岩 直接掩 复于二 叠系及 三叠系 地层之 上。断 距几乎 与峨眉 山大断 层相当 但两端 很快减 小。从 此也可 以看出 它是峨 眉山大 背斜在 褶皱加 剧过程 中的一 个应力 释放面 这个断 层不仅 切断了 峨眉山 大背斜 的北端 而且由 它产生 的分力 作用, 形成了 万年寺 向斜和 挖断山 背斜构 造。3)挖断山断 层:发育于挖断山背斜轴部,走向北西45 度到40度,倾向南西,断距较小。在挖断山南侧,断层使 二叠系上部灰岩

9、发生重复。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辟理。构造透镜体及牵引现象发育,属逆冲断层。4)万年寺断 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 。走向北西,长约 13 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 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 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5)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 度。除中 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 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 米,仙皇台侧可见

10、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 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6)大峨寺断 层西起石笋沟, 东至华严寺, 走向东西,长约 5 公里 。 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 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 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述褶曲与断层,在空间分布与成因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 构造线 方向可归纳为三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报国寺断层)东北向(峨眉大断层)北西向(观心坡断层 挖断山背斜、挖断山断层、万年寺向斜)。 、 峨眉大 背斜为本区主干构造。

11、它被峨眉大断层及观心坡断层切割成一个三角形断块。这两个断层是在背斜发 育过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发育而成的。它们在形成、发育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使峨眉 山主体抬升。以上便是在本 次实习中我对峨眉山地质的了解。六、 实习总结 在四月末, 我 们在邹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在都江堰、 峨眉山、 乐山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 这次短暂却充实 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 识和理论的理解, 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此次实习认识 了很多原来经常见在书中看到的岩石以及岩层等地质知识, 还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识。 初步掌握了都 江堰的水

12、文, 峨眉山的地质以及罗盘的使用方法等知识。这次的野外实 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通过实习,也 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实践出真知,地理学专业更是如 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七、参考文献: 地理野外实习 笔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篇二:峨眉山实习报告 3AA 第 二部分 峨眉山峨眉山区是我 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 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

13、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峨眉山雄镇于 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 9º2 6n103º2 6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 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 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着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 及典型的地质特征。一地质部分(一) 地层震旦系峨眉山岗岩、 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 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 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 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岩性特征:灰 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 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 岩体出露部位 为边缘相和过渡相。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 统及

14、上统下部列古六组。 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峨眉山花岗岩出 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 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 其岩体剥蚀较浅, 仅出露了边缘相 和过渡相。(1 )喇叭岩 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 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 厚47.5 米。(2)洪椿坪 (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 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着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 子

15、、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 下、中、中上统。(1)麦地坪 组(Є 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 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 ) 九老洞 组(Є 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 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 厶 合。( 3 ) 遇仙寺 组(Є 1y)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 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 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 莱得利基虫)( 4 ) 大鼻山 组(q2d)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 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 与 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 称“上红 层”。( 5 ) 洗象池 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少量钙质砂岩, 底部常见35 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 本层致密坚硬, 常成绝壁, 洗象池, 仙峰寺一带 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 大乘寺等地, 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 上统。 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