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17442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5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一、教学目(一)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二)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三)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二、教材分(一)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

2、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画面。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1轻地、持续地奏

3、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拨弦模仿马蹄的脚步声:它徐缓如歌,富于表情: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鲍罗丁(1833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生于圣彼得堡。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化学。185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院。25岁获医学博士。31岁任医学教授

4、。18721887年创办圣彼得堡女子医科大学。他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2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1862年结识了巴拉基列夫等人,并听从他们的劝告而从事音乐的创作,成为“强力集团”的成员也是重要原因。鲍罗丁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乐第二交响曲(勇士),以及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广阔胸襟。(二)嘎达梅林1956年。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

5、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族人民的生活是处在安详、宁静的氛围之中的:破坏:3民群众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来反抗:充满了乐观的气息(由单簧管奏出):那颤抖、悲泣的音调伴奏下,奏出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辛沪光(1933)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

6、林而成名。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熟悉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于内蒙古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三)图画展览会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4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哈特曼从国外深造回来后,致力于研究和创造一种能够把古老的农村建筑同现代的要求统一起来的新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出于共同的斗争目标,哈特曼同穆索尔斯基、斯塔索夫关系十分亲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岁时突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术

7、学院举行了哈特曼的速写、水彩画和舞台设计图等美术作品纪念展览。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后不久,又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了一套钢琴曲,叫做图画展览会。他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热情,写作时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几乎是一挥而就。他的这套作品的钢琴写法文采斐然,表现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乐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这部作品足以称为一个辉煌的范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乐改编曲至少有5种。其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一种最为出色和广为流传。车、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李莫日市场、墓穴、鸡脚上的小屋、

8、基辅大门。绘一个特定的景物,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做“漫步”的主题贯串和统一起来。这个主题是从哈特曼绘画中获得的灵感写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好像是穆索尔斯基自己,可能还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们,在展览会的观众面前走来走去。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整套乐曲的基础。这个主题不论在音调、节奏、和弦连接以及整个表达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罗斯民间歌曲之间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联系。1牛车蹒跚而过,这就是乐曲所要描绘的另一幅风俗性画面。乐队中低声部的缓慢而沉重的和弦式进行,表现出这沉重的牛车在不胜负担似地艰难行进,而在这背景上由大号奏5出的一支驾车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调表达着农民对他们不自由的

9、生活和没有欢乐的艰苦劳动的悲痛感受:远处慢慢走过来。当音乐到达高潮时,又如牛车已经走到听者跟前似的。这时候还可以听到小鼓模仿牛车的吱吱呷呷声。后来,这驾车人之歌的余音又在带弱音器的法国号和低音单簧管上闪现,最后便在远处慢慢地消逝。2两个犹太人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这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哀怨,几乎是哭丧的样子。他们本来是哈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画中的人物,但在穆索尔斯基的这段乐曲中却聚在一起,相互交谈,相互对照。这两个人物各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心理刻画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结合着每一个旋律音的意味深

10、长的加重来表现它,好像这个人打着各种手势,比手划脚地不知是在威吓,还是在劝说什么人似的。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的齐奏奏出:颤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号来演奏。6中,穷人的主题动机屡次被粗暴地打断,并被抛弃一旁,而富人的主题终于占据优势。3基辅大门色彩的装饰,城门同教堂毗连。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很好地表达出画面的基本内容。它包含三个互为对比的形象:所特有的这一气质:市外,还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这里用音乐来描绘教堂里传出的唱诗声和祈祷声,且在这里表示对亡友的哀思。庆典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乐曲中的钟声热烈辉煌,表现了古俄罗斯首都基辅的节日气氛。最后,在尾声中,城门的主题越来越辉煌,呈现出

11、全民欢腾的壮丽景象。5穆索尔斯基(18391881)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能当众演奏协奏曲,13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军队里当军官,并参加了“强力集团”的活动。在1858年,终于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而脱离军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万斯基乱党、索罗钦斯克集市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创作的大量歌曲,7内容广泛,刻画精致,如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都是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佳作。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在音乐语

12、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他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弹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四)E大调、2/4拍。歌曲的第1-16小节由两个完全对应的乐句组成。可以说,这16小节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而此后的8小节(第1724小节)实际上发挥着补充前面两个乐句的作用。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依然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即:第124小节为这首歌的第一乐段。这个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的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线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