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138614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种土质适用的基础处理方法1、换填垫层法:浅层软搦地基以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2、预压法:淤泥质土、淤泥和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3、强夯法: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4、强夯置换法: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要求不严的工程;5、砂石桩法: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基础;也可处理可液化地基;6、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0-2.00m/d的湿陷性黄土等地基;7、高压喷射注浆法: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粘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 和碎石土等地基;8、柱锤冲扩桩法:适用于处理杂填土、粉

2、土、粘性土、素填土和黄土等;9、振冲法:处理沙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饱和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适用性。;10、水泥土搅拌法:深层搅拌法(湿法)与粉体喷搅法:处理正常的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12、加筋法:软弱土地基、填土及陡坡填土、砂土;方法:土工聚合物加筋,锚固,树根桩,加筋土;11、排水固结法:处理饱和软弱土层、对于渗透性极低的泥炭土,必须慎重对待;各种基础处理方法注意事项:1、换填垫层法A、换填材料-砂石:碎石、角砾、圆砾、粗沙、中砂等,

3、粒径小于2mm的部分不应超过总重的45%;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粉细纱或石粉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30%的碎石或泺石。砂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得选用砂石等透水材料。粉质粘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也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和石块。灰土:体积配合比:2:8或3:7。土料宜用粉质粘土,不宜用块状粘土和砂质粉土;石灰宜用新鲜的消石灰,其颗粒不得大于5mm。粉煤灰:用于道路,堆场和小型建筑等的换填层;矿渣以及其他工业废渣:同上;B、各种垫层压实标准:0.94-0.

4、97(具体见规范)C、换填厚度不宜小于0.5M,也不宜大于3M. 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D、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E、施工当中,应注意基坑排水。分层夯实每层厚度可取200-300MM;2、水泥土搅拌法:a、水泥土搅拌法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粘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时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小于4时不宜采用干法。b、湿法的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干法不宜大于15m.水泥土搅拌桩的壮景不应小于500mm。c、竖向承载力搅拌桩复合地基

5、应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垫层。垫层厚度可取200-300mm。其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d、竖向承载力搅拌桩复合地基中的桩长大于10m时,可采用变掺量设计。e、当搅拌桩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下卧层承载力。3、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a、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b、强夯置换敦的深度由土质条件决定,除厚层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深度不宜超过7m.c、最后两击平均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

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d、敦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敦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4、振冲法:A、振冲桩法处理范围:用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时,已在基础外缘扩大1-2排桩;当要求消除地基液化时,在基础外缘扩大宽度不应小于基地下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B、桩位布置:对大面积满堂处理,宜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对单独基础或条形基础,宜用正方形,矩形,或等腰三角形布置。C、振冲桩的间距:30KW振冲器:1.3-2.0M;55KW振冲器:1.4-2.5M;75KW振冲器:1.5-3.0;荷载大或对粘性土宜采用较小的间距

7、,荷载小或对砂土宜采用较大的间距。D、桩长的确定:当相对硬层埋深不大时,因按相对硬层埋深确定;当相对硬层埋深较大时,按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确定;桩长不宜小于4M。E、在桩顶和基础之间宜铺设一层300-500厚的碎石垫层。5、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a、对酸性土和已经渗入沥青,油脂以及石油化合物的地基土,不宜采用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b、单液硅化法应由浓度为10%-15%的硅酸钠溶液,参入2。5%氯化钠组成。其相对密度宜为1.13-1.15,并不应小于1.10;c、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拟建的设备基础和建筑物的地基,应在基础地面下按等边三角形满堂布置,超出基础地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得小于1m;d、碱液法加固

8、深度宜为2-5m;对非自重失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度的1.5-2.0倍;对2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度的2.0-3.0倍;6、石灰桩法:a、石灰桩的加固深度不一超过8m;b、一般情况下,桩顶不设垫层,需要考虑排水通道时,才设0.1-0.2m厚的砂石垫层路要减少基础面积时,通过计算可设0。5m以上的垫层;c、试验表明:石灰桩强度沿深度变化较大,中部最大,下部次之,上部最差,比例:1:0.8:0.6;d、石灰桩设计参数:桩径:密而细;直径:150-400mm;国内桩长一般不超过15m,直径在300-350mm 之间,200mm以内的桩经桩长为5m内的短桩。桩的布置一般为正

9、方形,和正三角形桩距2-3d;e、石灰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来源三个方面:1、膨胀后的桩深强度;2、加桩后的桩间土;3、桩周形成的1cm至数厘米的硬土壳。地基处理的原理,对基础处理方法进行分类:1、碾压以及夯实,包括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2、换土垫层:包括素土垫层,砂石垫层,灰土垫层,矿渣垫层;3、排水固结:包括真空预压,降水预压等;4、振密挤密:包括砂石桩法,柱锤冲扩桩法,振冲法;5、置换以及拌入:包括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土搅拌法;6、加筋:土工聚合物加筋,锚固,树根桩,加筋土等。桩基的构造:1、摩檫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3倍;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5倍

10、,当扩底直径大于2m时,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m 2、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应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一般为桩身直径的1-3倍;4、灌注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 岸边桩,8度以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桩应通长配筋; 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 当持力层承载力低于桩身混凝土受压承载力时,可采用扩底;扩底端直径与桩身直径比D/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以及扩底端部侧面和桩端持力层土性确定,最大不超过3; 扩底端地面一般呈锅底型,矢高取0.10-0.15D;5、预制桩: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8%;如采用井压法沉桩时,其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4%,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4,打入桩

11、桩顶2-3d长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并设置钢筋网片; 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30; 截面边长不宜小于200mm;6、承台:宽度不应小于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对于条行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 承台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0mm; 混凝土等级不应小于C20;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有垫层时不应小于40MM;工程实例:现有一工程,位于天津塘沽,建筑面积为15万平米,包括: 1栋单层厂房(局部4层),钢结构(4层区为框架结构);单层厂房檐高12米,柱距27*9米; 1栋办公楼,12层,剪力墙框架结构

12、;小型附属厂库,加工间,处理站,等等,均为1层,层高不超过8米,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场地情况:拟建场地西侧现为你农田,地势平坦,场地东侧现为鱼坑,洼地,勘察施工时,正在填垫中,场地内地面标高一般为1。60-1。80米左右,东侧地势局部为0。40-0。33米;现场地地势整体较低,甲方要求,拟建场地需抬高1米,抬高后地面标高在3米左右。地下水位:初见地下水位埋深:0。90-1。70米;静止水位埋深0。30-1。50米承载力特征值如下:力学分层号: 大致标高 岩性 Fa(kPa)2 0.00以上天然土 粉质粘土 903a 0.00- -9.00 砂性大粉质粘土 1203b 淤泥质粉质粘土 853bt

13、 粉质粘土 1003c -9.00- -12.30 粉质粘土 1004 -12.30- -14.70 粉质粘土 1205a -14.70- -20.50 粉质粘土 1305b 粉质粘土 1606 -20.50- -24.00 粉质粘土为主 1507 -24.00- -30.00 粘土为主 1508 -30.50- -33.00 粘土为主 220本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0.60米,场地内属于非液化场地。中软土,场地类别类淤泥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探析2011-4-13 15:10【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目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预压法、换填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及其他地基

14、处理法。本文着重介绍各个方法的施工工艺及流程,然后对于相同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剖析地基处理的重点,最后根据处理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0 工程概况及初步分析某地区建筑场地拟建二层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室外标高为8.4m(0.000),根据地质资料,现有场地标高为1.64m,需填土6.76m,土层依次如下:第一层为素填土,厚度0.5m;第二层为淤泥,厚度为11.4m,为高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1.73MPa,固结系数Ch=Cv=1.0x10-3c/s;第三层为粉质黏土夹碎石,厚度为4.6m,为中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4.96MPa;第四层为淤泥质黏土,厚度为2.5m,压缩模量Es=1.85MPa;第五层为粉质黏土,厚度为5.4m,压缩模量Es=4.3MPa;第六层为淤泥质黏土,厚度为3.2m,压缩模量Es=1.85MPa;第七层为粗角砾土,厚度为2.2m,压缩模量Es=10MPa;第八层为粉质黏土,厚度为12.9m,压缩模量Es=4.8M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于高压缩性土地基,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为0.003L(L为相邻柱距),经过初步估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