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清末新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135387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9课 清末新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清末新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9课 清 末 新 政主备课顾月仙 次备课 王赞逸 、刘赛帅 【内容主旨】以王朝自救为目的清末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程度上,农业文明向 工业文明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清末新政发生的原因、举措,出现预备立宪的发展和皇族内阁的成立。以上述史实为依 据推断理解清末新政既促进发展,又被动迟缓,来不及挽救清的灭亡命运。2、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变法上谕、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政策举措情况的讲解和师生问答,分析清 政府新政的意图与局限。(2)通过对师生清末新政成效的史料证据列举与寻找,确认清末新政的进步效果,了解寻 找史料的途径和方法。(3)通过对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相关

2、史料的阅读,了解清朝宪政改革的困境和局限。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支持改革进步和辨证唯物的历史价值观,增强以法治国的观念。【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清末新政的作为2、教学难点:理解清末宪政难以摆脱专制的困境【教学过程】环节 1:导入:百年前,清帝国在短短半个世纪内,进行了第三次改革清末新政,这对 于一个保守和传统的国家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事。既然有三次,那么前两次改革分别是?(学 生呼应) 1861年1895年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两次改革的结局如何?失败,洋务运动因甲午战争而溃败,戊戌变法因慈禧政变废除新法 而脆败,清帝国没有踏上真正的富强之路,难怪需要第三次改革自

3、我挽救。但有趣的是不同 于前两次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书上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这次改革却常遭忽视,乃至完全负面 的评价,如 “(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 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陈天华 这一观点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引用认同,而美国历史学家任达新政革命 与日本、中国,1898-1912一书中称其为黄金十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1901 年的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历史状况? 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无疑,外有列强,内有民众反抗,慈禧太后虽流亡西安也已明白拖延不得。(2)环节 2、清末新政的背景与开端1、背

4、景: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需要临危自救。 材料:“朝廷自经庚子之变, 知内忧外患, 相迫日急。非仅涂饰耳目, 所能支此危局。 故于西狩途中, 太后首以自强为询。辛丑回銮以后, 即陆续举办各项新政。”岑春煊 岑春煊是在西安受慈禧召见后说这话的,此人是晚清至民国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慈禧 流亡后勤王发迹成为晚清重臣,官至两广总督,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立的三巨头。民国时又支持共和,是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与孙中山、蔡锷同列的战友。他的话 有可信度。(2)那么清政府改革是认真的吗?还是掩人耳目、走走过场。看书第43页第二段,对照PPT史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5、,无一成不变之治法。”“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舍本 源而不学,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 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 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 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各举所知,各抒所见,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第一段表明态度,第二段反思洋务运动,第三段普遍征求意见。态度看上去极好。而后 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负责

6、变法事务,行动很快。地方封疆大吏也已两江总督刘坤一领衔、 湖广总督张之洞主稿形成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变通政治人 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 用西法十一条折顾名思义,就知道当时的变革要搞什么?(3)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内容措施核心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劝游学育才兴学,教育改革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胥吏;去差役;恤刑狱; 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整顿中法,革除弊端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 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 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学习西法,厘定法律

7、阅读43页小字,看PPT表格,从治国者的角度来看这一清末新政纲领,清政府这场态度如 何?如果按此办理,措施好不好?为什么?(提示: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方面被遗漏掉了?) 小结推出:清政府是认真改革的,措施考虑很细致。请注意新政,又名为变法,可见改革要 确定,一定要从法律、规章制度入手,但变法回避了根本的专制制度的改变。(3) 2、形成共识与机构筹备: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西安“预约变法”上谕成立督办政务处,负责变法事务新政开端 刘坤一、张之洞提出江楚会奏三疏自上而下,认真准备 在此基础上,清末新政全面展开,第一阶段以江楚会奏三疏为蓝本,新政世纪范围 很广。(2)环节 3、新政进程1、第一阶

8、段:(1901 年1905 年)(1)措施广泛 废科举、办学校、办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奖励实业;扩编新军;移风易俗 这些改革措施与戊戌变法措施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革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教材 36页 非常相似,几乎是全盘照搬。都广泛改革,那么差异在哪呢?(2)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成效,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改革措施仅停留于蓝图设想,清末新政 前后十年,留下了众多法律、规章制度遗产。在法律上,废除造成人身终生残疾和痛苦的酷 刑,形成以法规更科学管理国家各方面的

9、现代制度 ,更具实效 下面来看几段史料:时间学堂数在校生数毕业牛数教师数190269121903769314281904447669475216719058277258873230319062386254533880641907378881024988195086355619084799513007391484673703190959117163964123361900951910426961284965191152500160000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材料三则:“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 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 过5.7倍与 2.9倍。”黄

10、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1895年仅360余公里,至 1911年已达9600余公里,六、七年间增加了27倍。矿冶业1911 年前的40年共投资4100余万元,而19051909年 5年间共投资1600万元,占40%。5 年间现代机器动力的厂矿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45%。”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 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这些是什么史料,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文献史料。(从中推出下列成效)(2)成效文化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社会进步显著经济:近代工业发

11、展迅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由证来,论从史出,以事实说话,文献史料中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如果还要为清末新 政成效提供史料证据,你会想到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再归纳列举,加深印象)实物史料、当时人物和海内外报章的言论 可以举例:京张铁路、当时建成的大学(京张铁路图片、复旦公学最早的毕业证书图片) 当时不同立场人物的评价:“前清末年,禁种成膏,成效渐著,吸者渐减。”孙中山 “我当时是学生,觉得清末新政时期一天比一天好,蒸蒸日上。”李宗仁 多重证据、与清政府不同立场观点的人物看法表明清末新政对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进步 的作用很大,只是过去因为复杂的原因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改革前期,回避触及根本的专制

12、制度却逐渐成为无法躲闪的问题。 (10) 2、第二阶段:宪政改革(1905 年1911年)清政府这样做其实不是心甘情愿的,随着新政的发展,眼界的开拓,立宪成为不可回 避的问题。在国家政治方面,确立制约皇权专制的民主政治,必须通过制定宪法来实现。(1)立宪派呼声和日俄战争胜负推动立宪 “遍四万万人中所谓开通志士者,莫不喘且走以呼吁于海内外曰:立宪!立宪 !立宪!”1903年 11月柳亚子在江苏第6期发表中国立宪问题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1905 年东方杂志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 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显然,看这些材料,立宪

13、派认为只有立宪才能救国,而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 俄国更给他们提供了弹药,声势大涨,受到地方封疆大吏支持,形成强大社会压力。(1)(2)五大臣出洋考察,支持立宪 此时,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立宪这一政治选项,1905 年,派朝堂重臣以载泽、端方为首 的五大臣遍游欧美日本考察,五大臣在海外拓展视野、大受冲击以后,归国态度鲜明,支持 改革。(2)“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 利一。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制 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和平之邦交,大利二。一曰内乱 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

14、,甚者倡为革命之说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 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藉,欲倡乱,而人不肯从大利三。”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东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者,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 揆,全出宪法一途。专制之国,任人而任法,其国易危;立宪之国,任法而不任人, 故其国易安。则中国而欲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盖无他术矣。”端方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 请问,满清大臣与立宪派支持立宪目的有何异同? 都认为立宪可以强国,以法治国取代君主意志,是历史的进步。但满清大臣更关注自身的 权位江山的稳固。所以满清政府立宪也就有了这样一个前提,而这成为迅速立宪的障碍。(3)(3)艰

15、难预备,曲折立宪 1906年,清廷上谕,“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限期立宪 1910年,成立各地谘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缩短预备立宪期 1911年,成立皇族主导的“责任内阁”活动:分组阅读44页文献选读和45页第2 段小字、45 页第3段钦定宪法大纲内容、46页知识链接、45页皇族内阁材料包括PPT提供资料,回答清廷的“预备立宪”在各个阶 段存在和遇到哪些问题?归纳:预备之初,清廷立宪的原则是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不愿交出大权, 预备期不明确,官制改革成权力斗争;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期依旧太长,君权专制 犹存;成立谘议局和资政院,议员产生不民主,只有影响没有权利;而因为1908 年光绪和 慈禧、 1909 年张之洞的去世,更镇不住局面的清廷为求集权搞出的皇族内阁更是开历史倒 车。(10)小结:清末新政(19011911年)目的:强国与自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