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127763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高一联考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嗥叫(ho)笔杆(gn)禁不住(jn)穷困潦倒(lio)B.彷徨(png)奔赴(bn)干草垛(du)按捺

2、不住(ni)C.烙印(lo)婆娑(su)小笸箩(p)含蓄隽永(jun)D.坍圮(dn)脊骨(j)什刹海(ch)毫不踌躇(ch)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医生说:“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 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畴莫展。”B.希腊人立碑纪念奋战阵亡的斯巴达战士,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 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致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C.大自然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 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复杂,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D.这幢清

3、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正是在 这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金王朝讲述了中世纪时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是熊 召政继张居正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的又一部力作。B.日前,在陆河县热心人士罗金晋的帮助下,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山脚下镇的华裔李丁祥 终于在河田镇宝金村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完成了祖辈、父辈多年来的夙愿。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港独”问题表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也不会改变。

4、D.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陕西省凭借区位优势从封闭的内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 前沿。曾经“望洋兴叹”的陕西企业,纷纷加快了“西进”步伐。4.下面文字中有两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3分) 2016年11月29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向公众道歉了。道歉的 缘由是因为支付宝于11月24日新上线的功能:圈子。通过支付宝用户的交易记录,向 用户推荐不同的“圈子”有点类似一个社交群。引起争议的校园日记白领日记这两个圈子,只允许女性用户发布动态。其他用户可以打赏和点赞,但只有女性用 户和芝麻信用分达到750分的男性用户才可以评论。 序号:_ 修改:

5、_ 序号:_ 修改:_ 序号:_ 修改:_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蕴含着四季更迭的奥秘,更蕴藏着生命脉动的哲学。请你仿照示例,从“二十四节气”中另选一个写一句话。(4分) 示例:(立春)大寒过后便是立春,咬一口春饼,世界顿时开朗起来了,好一派鸟语花香!_6.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的美称,现为弘扬传统工艺,温州市文教中心计划于年末举办一场“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展”,请你以XX中学李响的身份给温州市文教中心写一封推荐信,推荐一个你认为应该展览的工艺。注意书信格式,正文内容字数不超过80字。(4分)推荐信二、现代文

6、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但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处在优先地位。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

7、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与西方相比,

8、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

9、,这就是上帝。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 (有删改)7.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它与“天”的结合,其实就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 B.在

10、儒家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无论它们的关系如何演变。在儒家思想中说就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 C.“修身养性”里的“身”指人的“单一物”,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故而需要“修”。这个过程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D.儒家学说里有“内圣外王”的概念,认为“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先“内圣”,然后才能达到“外王”。8.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伦理与道德的异同点 B.浅谈中西方伦理与道德C.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D.伦理与道德关系发展历程 9.依据文本内容,概括人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的原因

11、。(4分) 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甲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

12、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一)乙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

13、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来取悦他的妹妹。 那是个礼拜日的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