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1111614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管齐下 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管齐下群管群控下大力气根治城市“牛皮癣”经过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目前,我市市容面貌大为改观,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然而,俗称城市“牛皮癣”的“野广告”却始终未能根治,严重地影响着市容市貌,已成为市容管理的一大顽疾。“家政”、“招聘”、“租赁”、“贷款”、“开锁”、“办证”、“窃听”,各类“野广告”遍布城区街头、大街小巷、居民楼栋,刻画的、涂写的、张贴的、喷印的,五花八门,无孔不入,现在的张贴者更是实现了“武器”的升级换代,使用了喷枪、雕版等手段,有的甚至高空作业,这种“牛皮癣”清理起来十分困难,覆盖也特别费劲,即使清理了,也等于变相地制造了一处新的“牛皮癣”。一、城市“牛皮癣”存在的原因城市

2、“牛皮癣”不仅有碍瞻观,影响市容,更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为什么一直以来难以根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违法成本低。“野广告”制作成本很低、张贴费用也低,50元就可以雇人上街贴上万张小广告。假证件制作者更是一本万利,成本不超过5元钱,其售价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人铤而走险。很多张贴者都是“游击队”,他们大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往往都是管理者无力顾及的时段,一般都在深夜,不容易被发现。即使张贴者被抓到了,但因大多不认识幕后主使者,使得幕后主使者很难被查处。执法者对张贴者也只能批评教育,或者少量罚款,这就造成张贴者无所畏惧,明目张胆。(二)机制不健全。目前,我

3、们把市区整治“牛皮癣”的任务交给城管部门和社区,这些部门只能治标,根本无法治本。可以说付出的努力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有时几天的努力,被制“癣”者一夜化为乌有。对非法野广告,城管部门只能罚款或没收非法广告,但这些人一般都不带钱,又不交代其他信息。而像开锁、租赁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一般在生活区内的楼道内出现得较多,社区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清理,公安、工商、文化、劳动监察等部门没有渗透进去,未能形成联动机制,打击手段不够,力度不足。(三)市场有需求。市场需求是野广告屡禁不绝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办假证的不法分子之所以下大力气乱贴乱涂,原因还是有市场,一些人为了达到求职等目的,违法办理假证;另一方面,

4、部分居民谈到“牛皮癣”时义愤填膺,但是,当遇到有家政、租赁等需求的时候,又拨打“牛皮癣”上的电话,这无疑助长了街头张贴野广告之风。近年来,社区进行了合理的疏导,在居民楼口专门设置了广告栏,但无济于事,居民嫌麻烦,喜欢在自己家门口寻找信息,社区志愿者去清理,一些居民还进行阻挠,给“野广告”提供了市场。(四)法规不健全。缺少强有力的惩处手段使得野广告的治理工作没有保障。野广告随处乱贴,有关部门虽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款和强有力的惩罚手段,对乱贴者没有威慑力。目前,我市对“城市牛皮癣”进行治理的法律依据是2004年5月1日施行的甘肃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以及2012年4

5、月17日颁布的金昌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禁止在电杆、树木、墙壁等公共设施和场所书写、张贴广告”,但没有具体的罚则,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同时,金昌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效期5年,目前已经失效,还没有相应的办法出台。(五)市民意识不强。许多被抓的乱张贴者,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违规,多数店面经营者看到自己店面前密密麻麻的“野广告”,根本无动于衷,看到城管或者社区组织人员来清理,他们却在一旁嗤之以鼻,更不可能主动去制止“野广告”张贴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们的事。居民群众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助纣为虐。二 、城市“牛皮癣”治理对策清除城市野广告,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全民战

6、争,要探索建立一套能够管长期、管长远、常效化、常态化的一系列措施和机制,让城市野广告、小广告整治工作能够长期坚持,长期保证良好的市容市貌。(一)集中力量,打一场攻坚战。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野广告”攻坚战,成立较高层面的治理“野广告”领导小组,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配合,协同作战,全方位、全覆盖,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清理,不留死角。按照分工,社区负责居民楼院“野广告”的清理整治;城管部门负责城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小街小巷“野广告”的清理整治;公安部门加大夜间巡查力度,在对“野广告”违法人员形成威慑的基础上,主动受理城管等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提供的“野广告”违法犯罪线索,追根溯

7、源,全力侦破,负责对制假、贩假通讯号码的跟踪,侦破制假证、贩假证案件,打击制假、贩假窝点;住建部门负责城区建筑工地围墙的“野广告”清理整治;卫生部门负责查处、取缔非法医疗窝点;市场管理部门负责市场内各类“野广告”的整治;交通部门负责加强公交车辆及站点“野广告”的清理整治;各单位负责对本区域“野广告”的清理整治。(二)严管严惩,造成震慑力。当前,手机已实行实名制,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尽快开通“呼死你”系统。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根据其他城市成功的整治模式,引进“拍照取证”机制,即在第一次大清理后,如果还有发现乱张贴、乱涂写,城管、社区将收集到的乱张贴、乱涂写等小广告、电话号码进行拍照取证,填写野广告

8、号码追呼审批表。城管部门对审批表中的恶意信号信息进行核对(如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号码信息),经确认无误后进行立案登记。电信部门将立案登记的电话号码录入追呼系统,对其实施电话追呼。同时,城管部门向被追呼单位(个人)告知相关法律依据和违法事实,开具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被追呼单位(个人)前往指定银行缴完罚款后,方可解除被追呼的电话号码。对张贴“城市牛皮癣”屡教不改者,禁止其在若干时间内或终生不得办理电信业务。(三)加强监管,铲除制癣源头。一些文印社只要你给钱,什么都能印,印刷品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为野广告的蔓延提供了条件。商家为了促营销,更是大量印制小广告,雇人铺天盖地进行张贴。治理这些野广告,更是

9、需要工商、文化、甚至劳动监察等部门的配合。因此,必须向“牛皮癣”原材料的供应商展开调查,文化部门要与市区所有印刷厂、打字复印部经营者签订责任书,要求其不得从事非法小广告的印刷,不落实的,要依法追究责任,触犯刑律的,要承担法律责任。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从源头把好审查关,对于用假证获取名利的,要从严处理,同时在其求职、任职记录中作不诚信记录让其为假证付出代价。工商部门则需要加大对小企业的监管力度,将印发违法小广告的企业列入不良档案记录,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干预。新闻部门负责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同时,要建立诚信档案,运用现行学历、文凭查询体系,一旦发现使用假文凭的,应严肃处理,并进行通报、公告。城管、

10、公安机关要选择张贴人员经常出没的城区进行定点守候,抓一批非法张贴小广告者,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在抓获非法张贴者后,再通过审查,查获其幕后指使者,循线追踪,打击非法制贩假证的团伙。(四)建章立制,提供法律保障。要建立健全治理野广告的法规制度,制定相关条例,保证“野广告”治理行动的合法化。要从现有的法律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提高可操作性,依法行政,加大处罚力度。要完善立法,解决行政措施的合法性问题,针对非法张贴“野广告”行为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把分散于各法律、法规的规定加以综合,研究解决对受雇佣者的处罚依据,打击张贴“野广告”者。要进一步授权公安机关和电信通讯部门,可以对“野广告”、传

11、单以及手机短信上留下的联系电话进行强制停机处罚。(五)变堵为疏,进行合理引导。实践证明,如果对“野广告”一味堵截,并不是治本之策。要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变堵为疏、变管理为服务,建立便民机制,各社区应建立便民网,收集各类便民服务的联系方法,方便群众咨询。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平台设置便民电话查询点,方便群众咨询,以根治那些服务性小广告。同时,专门在繁华路段、居民区等人流大的地方设置了公共信息栏,凡是健康的广告信息都可免费在上面“落户”,信息栏可随时根据市民的需求更新,满足市民的需求,并积极引导大家使用合理的信息发布平台,减少城市乱张贴现象。(六)广泛宣传,营造舆论声势。治理城市“野广告”,首先要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意识,深入宣传“野广告”的危害以及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让市民了解自己在城市管理中应当履行的义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不要轻易相信“野广告”,鼓励人民群众杜绝“野广告”,抵制“野广告”,做到不收不发。执法部门要大造舆论声势,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营造治理小广告的浓厚氛围。广泛发动辖区居民,建立起监管清理野广告的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机制,使“野广告”无处可遁。同时,要做到罚教结合,设立奖励基金,对举报、协助抓获乱贴乱写各类“野广告”发布者的市民给予一定奖励,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