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099888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宁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_”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

2、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_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限制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涉及B . 局限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涉及C . 限制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涉及到D . 局限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涉及到(2)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得一项是( ) A .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3、B .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C .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D .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B .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C .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D .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湘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

4、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刘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

5、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

6、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

7、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摘编自中“国国学网”作者同题文章,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8、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B . 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C . 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D . 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B . 面对一无所有

9、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C .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D .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B . 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

10、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 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D . 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3. (12分) (2019高二上都匀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花婆原非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花婆讨饭不

11、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

12、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

13、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

14、上,只撞破了头。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

15、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B .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C .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D . 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人们对“善”和“义”的坚信。(2) 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