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0656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论文:《道德经》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体育教学理念之管窥 摘要:道德经是一部中华民族最具原创性与启发性的经典之著,它所涵盖的哲理综罗百代,博大精微,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柔性思维方法,非常值得具有刚性的体育教学之借鉴,现代体育教学的理念也能得到精彩诠释。关键词:道德经 体育教学 教学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处处都留有我们勤劳智慧的先辈们所建造的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址等人文景观。在中华民族浩翰的文明史源头,有许多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它们的思想与智慧能够穿越时空,从遥远款款走向现代,从现代又巍巍地迈向未来,其中有一本书亘古留传,却又万古长新,它涵盖天地,博大精深,言约义丰,对中国几千年的历

2、史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经典古籍之首的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全书仅五千余字,却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与启发性的著作。它所倡导的“本源之道,无为之道”等理论可谓“综罗百代,博大精微”(清纪晓岚语评)。著作中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自化”等等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哲学具有深远指导意义,它所蕴含的柔性思维,特别对具有刚性特质的体育教育学科具有非凡的前瞻性指导价值,学好、用好它能使我们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更加圆融大道,实用普适。1 无为而治 道之要妙 健康第一最重要11 “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意思是“道”常常处于“无为”与“无不为”的状态中,管理者若能领悟其中奥妙,并遵循这一自然法则,任何事情都能自然循章演化,顺利达成。此处“无为”不是解释不作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事先精心设计,完美规划,依靠欲驱动对象的内生力惯性而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1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基本理念首要任务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一项的教学理念前提下,新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安排已经摒弃原来按运动项目分类来划分教学内容,细化为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依据来划分学习领域,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与心理、环境与社会、卫生与保健、安全与营养等

4、知识和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突出健康目标,落实健康要求。13 我们可以把“健康第一”看成“道”,它游离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受教的对象学生是一个个稚嫩的有机体,他们既不能被单纯地复制成运动项目的展示器,又不能简单地培养成运动员,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固有的情感、行为、认知、技能等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每一个想运动的细胞,以达到他们健康为目标,以无为而不为,从而达到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境界。旧的课程体系虽然也强调着运动的功能,但缺乏对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深入探讨,忽视了健康的文化和科学保健知识的浸染,淡薄了从运动中感受复杂的情感体验,孤立地发展体能和技能,是不利于受教育者和谐全面发展的。

5、我们通过体育新课程培养的新一代学生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好学乐学的精神,勤于探究的习惯,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并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群善处的能力。这也正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素质的要求,可以算是自然规律的时间结果,是培养人的自然法则,谁都无可否认。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说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不做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事情,在“大无为”的意识流形态下,遵循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新思路,实现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终培养目标。2 不言之教 激兴促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21 老子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也(道德经第二章) 意思是:管理者应该以“无为”的态度来行事,对民

6、众实行“不言”的教化,只有顺应万物的盎然兴趣而不加干涉,为万物尽力也不居功自伟。不言之教,是老子无为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为是辅以万物自然的“为”,不言是辅以万物自然的“教”。行不言之教,是表明对教育要求的一种积极态度,用不言的方法,起到无不言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言和无为又是对称的,具有相同的内涵。22老子这里的 “不言”我们应理解成大范围的教学手段,“言”不是指喋喋不休的说教。在课堂中尽量扩大知识面,援引历史典故、音乐影视、网络游戏、乃至绘画雕塑,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成功教学的必要保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是学习行为的鞭策动力,是学习

7、效果的催化剂,只有兴趣所在,教学总会有成效。体育新课程实践几年下来,我们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消极转变为主动、积极,这样才能发挥学习主体最大的效率,才能让整个教学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施素质教育。而转变的关键是激兴促趣,兴趣也是最好的学习伴侣,有兴趣才会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学习过程才不致索然无味。同时兴趣也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初始动机,有了兴趣的支持,学习才能进行到底,才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3 无为自化 以人为本 重视教学主体原则31 “无为”对教(教师)而言;“自化”对学(学生)而言。教的方面重在教师行不言之教,应着重避免教

8、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老师要做到“善言者无瑕谪,善行者无辙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意思是“善言者”不会乱讲话,“善行者”没有歧途。也就是说教师要适时而言,掌握好分寸,适时而行,拿捏好劲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32 一直以来,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现在看来,这话有失偏颇。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教育的“以人为本”基础之上的,至今不动摇,教师已经不再扮演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执行者的消极角色,而应该学做一名饱学的学者, 懵懂的孩童,殷切的家长,与学生一道设计与构建新课程教学思路,以求更加贴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长揣摩,深体悟,细分析,让学

9、生作为主体去发展,充分领悟到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的目的何在,自己又从中受益几何,达到“无妄无为,无为无不为”的境界,从而完成教育的最终目的。3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交往的密切,教育也越来越趋同化。“无为自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本土文化最具底蕴的东西,我们作为中国的教育者却不能忘记也不能丢失。虽然现在世界各国培养人的理念都是“以人为本”,有许许多多的国外经验可借鉴,可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国人,世界的中国人,所以我们要记住: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千年传承,才能生生不息,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主体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 道生万物 万物尊道 确保诸生受益41 老子认

10、为“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即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有先后,有冷热,有强弱,有安危。教学应根据各人不同的特点而进行,不可同一对待。要做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要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过于艰深则略易之,太浅显则略难之,使其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避免差学生吃“夹生饭”、好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出现,以求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2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字面上的意思是道生育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由此呈现出形形色色的个体差异

11、,环境促使万物生长,万物崇道又尚德。这是一个互为关系,前提是双向配合,共同努力。在课堂上的学生犹如万物,形态各异,能力不同,需求也不一样,如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裨益,教师必须先下功夫,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并根据这些差异确立学习目标,选择有弹性的教学内容,制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让全体学生都能拥有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学生也能领悟到体育的真正乐趣,从而在学生时代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随着社会逐步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体育健康学科的内涵不断外延,从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出发,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一些基本的锻炼技能,体验运动实践带来的心理感受,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让新时代的教师们领略到“自古华山一条路”变成了今天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既然是条条大道成通途,那就要充分运用老子的柔性思维,让道德经的智慧之光穿透漫漫时间与空间,继续照亮我们探索前行的道路。【主要参考文献】道德经 老子著道德经今解 袁劲松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8出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出版现代体育教学论与体育教学 吴志超等 人民体育出版社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方国才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出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