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03830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高三上连江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中国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文化,中国伦理是一种入世的伦理。但是,这种入世文化与入世伦理的持存和运作的条件,是在文化结构和精神结构中必须存在某种退出机制或撤出机制作为互补和互动,就像在出世文化中必然要求入世的机制或必然要求以入世为前提一样。正是这种反动才使入世具有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正是儒家与道家生长的哲学土壤,就伦理世界而言,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儒家

2、伦理中个体对实体的皈依,乃是一种悲怆情愫,或者说儒家伦理正是试图培育这种悲怆情愫。由此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孔子的“三畏”中,以“畏天命”为首,为什么在儒家入世文化中要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为什么要始终不放弃追究“莫之为而为”的“天”和“莫之致而至”的“命”。但是,儒家伦理难以回答一个问题:在个体与实体,在入世过程中遭遇矛盾甚至尖锐冲突时怎么办?儒家以修身养性的德性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可最终消除二者之间的紧张,是“宁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的秩序”。但是,事实上这种道德性的进取并不能或者说并不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真正消除这种紧张。道家以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方式,并通过在道德世界中

3、培养和形成从伦理世界中退隐的能力和品质,即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通过否定欲望的价值,以维护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儒家与道家,在终极意义的价值取向方面却殊途同归。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道家的这种在文化结构和伦理精神结构中的退出机制,仅以儒家的入世,伦理实体和伦理世界的秩序总难以避免被颠覆和破坏的危险。庄子的哲理寓言“曳尾于涂”中得到典型的诠释。一只乌龟,正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有人欲取它的壳供奉于庙堂之上。这只乌龟到底是想被杀以后为人供奉,还是混迹于泥水之中?庄子的选择是:“曳尾于涂”。“曳尾于涂”正是道家式退隐取向的文学表述。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家国一体,

4、与这个结构相联系的伦理精神的特点是整体至上、人伦至上。个体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各个层次的伦理关系对个体无疑是一种叠加的束缚,儒家伦理所要求的,就是在这个关系缜密的伦理世界中安伦尽份,坚持义务的绝对性。然而个体毕竟在现实世界或教化世界中是一个不可抹杀的存在。道家通过从伦理世界中的退出,通过在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关系中对自然和现实价值的否定,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这种取向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是对现实世界、伦理世界的消极认同和消极维护。(1) 下列关于“入世与隐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是中国伦理精神中的入世结构,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

5、维护伦理实体,因而个体皈依于实体。B . 敬畏天道,敬畏命运,着重实体,就是入世文化道德自我意识中对待伦理实体的情感和态度。C . 儒家入世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秩序;道家隐世则是否定欲望的价值,用来维护实体。D . 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道家在理论层面始终与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相互动和“反动”,构成了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辩证结构。B . 道家坚持各种伦理义务履行的绝对性, 儒家则追求兼顾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C

6、. 儒家、道家都追求“伦理上的造诣”,内涵不相同,却都是在思考个人之于社会、伦理的意义和价值。D . 道家通过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儒家伦理试图培育个体对实体皈依的悲怆情愫,因而需要在儒家文化中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B . 基于儒家伦理存在着其理论体系中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于是就需要一种缓解和消除紧张的退出机制。C . 庄子哲理寓言“曳尾于涂”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强调个体在社会实体和伦理世界中的超脱和解脱。D . “家国一体”的中国社会结构导致的结果是个体必然淹没于叠加束缚,纷繁复

7、杂的各种人伦义务之中。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2. (16分) (2016高三上东阳期中) 古代诗文阅读。上谷郡君家传程颐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时聚族甚众,人皆有不欲之色,乃别粜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

8、汝归,非欲之也。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先公罢尉庐陵,赴调,窝居历阳。会叔父亦解禄毗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

9、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先公归,问其所为,叹曰:“良转运使才也!”夫人以景德元年甲辰十月十三日生于太原,皇祐四年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本文有删节)(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夫人谦顺自牧牧:约束B . 夫人存视存:抚养C . 不少假也假:虚伪D . 或欲延客延:邀请(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必禀而后行B . 乃别粜以食之吾从而师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 . 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D . 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则告诉不许吾其还也(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侯氏“仁

10、恕宽厚”的一组是( )内外亲戚无不敬爱抚爱诸庶,不异己出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良转运使才也A . B . C . D .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未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3. (8分) (2016高二下遵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 , 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

11、徭。【注】纳税:缴纳丝税。征苗:征收青苗税。(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B . 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C . 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D . 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E .

12、 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 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4. (10分) (2017高一下温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嗟乎!大阉之乱,_,四海之大,_?(张溥五人墓碑记)_,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_,佯狂不知所之者,_,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张溥五人墓碑记)多情应笑我,_。_,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_,亦以明死生之大,_。(张溥五人墓碑记)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

13、分) (2019高三上安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王曹洪蔚汴梁人爱听戏,听的是梆子戏。那腔调高亢、激越、悲壮,还透着柔媚,带着悠扬,百听不厌。刚解放那会儿,汴梁城梆子戏唱得最好的数黑妮儿。黑妮儿不是妮儿,是个大小伙子,演关公,师从全才须生“关大王”王海晏。黑妮儿演戏,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章法讲究,口中有词,脚下有步,手眼有戏。一开腔,声震屋瓦,响遏流云,余音绕梁。尤善“噙腔”绝技,让人大呼过瘾。黑妮儿生在祥符乡下,家贫。五岁时,爹爹与人签下“任由打骂,死病无关”的契约后,把他留在了学戏的义成班,自此成为梨园弟子,开始艰难地练功学戏。黑妮儿似有天赋,唱念做打,样样精湛。唱功尤为

14、奇绝。黑妮儿自创的“脑后音”堪称一绝,高亢豁亮,挺拔圆转,有曲尽而余音不绝之妙。单刀赴会关公挑袍,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汴梁城有个叫白孩儿的,特喜欢黑妮儿的戏,场场不落。白孩儿住砖桥街.是汴梁城的老门老户,家里开有“白家汤馆”,专卖羊肉鲜汤。白家的羊汤在汴梁城也是一绝。铁锅大灶,木柴烧锅,先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炖,自三更熬至日头露脸儿,汤浓肉烂,汁白如奶。喝汤时,滚头儿舀汤,溜边儿添油,再撒上一层香菜末子,加入炸好的辣椒油,那鲜,那香,那辣,扑鼻而来,让人如入仙境。黑妮儿的腔,白孩儿的汤。这是汴梁城市井百姓公认的“两大好”。按说,这腔,这汤,互不沾边儿,后来却有了故事。黑妮儿在相国寺永安戏院唱红以后,成了戏班子的头牌,就有些飘。深秋的时候,黑妮儿嗓干发疼,茶饭不思,有人撺掇他去喝白家羊汤。黑妮儿去了一喝,如饮天泉,再也割舍不下。白孩儿对黑妮儿心生崇拜,每回喝汤都给予特殊关照。喝了一个礼拜后,黑妮儿自觉神清气爽。喉头生津,不见痛感,连连击掌,“好汤,上等好汤。”冬天就到了。这天,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赶着喝汤驱寒的人多了起来。白孩儿正忙着盛汤端汤,见一半大小子抱一铜锅过来了,说唱戏的黑妮儿师父嫌天冷,支派他把羊汤打回去喝。白孩儿听了,知是黑妮儿在耍大牌呢,就对来人说:“回去告诉你师父,白家鲜汤需现盛现喝,从不离店卖汤,这是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