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安全管理制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01744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气安全管理制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氢气安全管理制度撰写人:_日 期:_氢气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气体,无毒、无腐蚀性、极易燃烧,在空气中浓度达到_%_%时成为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氢气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或储存氢气,当出现泄漏时,氢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自然排除,遇火星引起爆炸。根据国家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公安、消防部门关于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使用、存储管理规定,结合公司使用、存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使用、存储部门第二章氢气安全存储、使用要求一、氢气领用、保管、使用严格执行:双人保管、双人发放、双人领用、双帐本(发放单位和领用单位)和双锁,做到日清月结,

2、帐物相符,贯彻谁领用谁负责,危险品到哪里责任到哪里的原则。二、贮存和使用氢气的场所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而且通风口应设置在屋顶的最高部位,屋顶内平面要平整,不要凹凸不平,以防氢气在凹处积聚。在接近屋顶的上部不能有火源和电源,在设置电源时应尽量考虑布置在下方。所安装的电气设备应满足场所防火防爆的要求。三、氢气瓶不能和强酸、强碱及氧化剂等化学危险物品同库存放。氢气瓶必须与氧气瓶、氯气瓶、氟气瓶等性能相抵触的气瓶隔离存放。四、氢气瓶在两端应有两道胶圈,戴有安全帽,以减轻撞击防止损坏阀门。搬运中要轻拿轻放,不准摔滚,更不得从汽车上往下滚卸。运输时要放稳固并绑扎牢固,严防搬运过程中的撞击和强烈震动。五、使用

3、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点执行,使用时减压阀应安装牢固,开启气瓶阀门时要缓慢。气瓶的阀门如有损坏不得使用,并应由专门单位维修。六、除贮存、使用氢气的场所有可能有氢气泄漏外,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也会产生氢气,如金属钾、钠遇水会放出氢气;活泼金属遇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蓄电池充电时也有氢气放出。所以对于有可能产生氢气的场所,也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七、生产车间(实验室内)使用气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_%(体积比)。2、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不能同室摆放。3、不能与明火(或能产

4、生明火的设备)、普通电气设备同室摆防。4、不能在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位置放置氢气瓶。5、设有固定气瓶的支架。八、使用气瓶,禁止敲击、碰撞;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九、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十、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十一、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保留_公斤力/厘米2以上的余压。十二、严禁在室内排放氢气。十三、设备、管道和阀门等连接点泄漏检查,可采用肥皂水或携带式可燃性气体防爆检测仪,禁止使用明火。十四、当氢气发生大量泄漏或积聚时,应立即切断气源,进行通风,不得进行可能发生

5、火花的一切操作。十五、严禁在产生氢气场所内使用明火和其他激发能源;禁止使用电炉、电钻、火炉、喷灯等一切产生明火、高温的工具与热物体;不得携带火种进入禁火区;选用铜质或铍铜合金工具;穿棉质工作服的防静电鞋。十六、严禁氢气管道穿过办公室、休息室、生活间及其他生产工作车间。第三章氢气的安全使用一、使用氢气要严格遵守安全制度及操作规程。二、操作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资格。三、使用前要严格检查氢气钢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阀门、气管是否有泄漏现象。四、使用过程中,反应容器通氢前必须要进行排空气处理,防止回火,反应完成后,必须关紧阀门,将容器内的氢气排空,严禁将剩余氢气滞留在任何反应容器中,排除的含氢尾气必须完全燃烧处理后安全排放。五、使用过程中阀门应轻开请关,适量使用氢气,严禁过量、过压使用及直接排放。六、氢气钢瓶搬运必须轻装轻卸,严禁撞击、抛投或横倒在地滚动搬运。七、通氢反应过程必须有专人在岗操作,防止意外发生。第四章氢气着火措施一、切断气源。二、冷却、隔离,防止火灾扩大。三、保持氢气系统正压状态,以防回火。四、氢火焰不易察觉,救护人员防止外露皮肤烧伤。第页共页 范文仅供参考 感谢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