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00839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人应以绩效论英雄 我国职业化水平较低的现实状况正在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职业人和自然人角色混淆使企业管理陷入困境,教授指出,处理之道在于提升本身的职业素养,是每个职业人应该面对和思索的问题。登陆人力资源相关网站,相关职业化的培训全方位,这些职业化培训不是“职业化着装”,就是“沟通的技巧”或“职业礼仪”。“好像只要穿上了职业套装,用一个标准腔调说话,就职业化了,就成为职业人了。”一位人力资源管理教授不认为然地说,“现在我国对职业化存在很深的误解。所谓职业化培训只是其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职业化误解教授们认为,职业化的内涵最少包含三个方面: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每一个职业全部有对应的

2、职业资质模型,形成对从事该职业的独特要求,所以,拥有职业资质是职业化最基础的要求;职业意识表现为职业敏感、职业直觉,甚至是职业本能的思维过程;职业道德是调整任职者相互关系的一个工作行为规范。在一次人力资源研讨会上,部分教授表示,中国不是缺乏拥有职业资质的人,而是缺乏有高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人才。职业资质能够经过培训取得,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可能拥有很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她们却缺乏对职业的忠诚,而这种忠诚往往比她们对一个企业的忠诚更为主要。 国家经贸委职业经理研究所的倪月英主任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部分所谓

3、职业化培训对职业化存在肤浅的认识,正在走向庸俗化。深层次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问题并非部分职业化的培训所能处理,职业化作为一个内在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开几门课能提升的。教授指出,职业人的资质和学校的学历是不一样的,是一个能力。这种能力是处于不停变动之中的,衡量这种能力的最好指标是工作绩效。其实一个有完整体系和成熟管理制度的企业,实际上就是在经过绩效考评、经过培训等步骤提升职员的能力,从而培育出自己的职业人队伍。职业化困境部分教授不无忧虑地指出,职业化正在制约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相关职业化的问题最少存在以下困扰:首先,自然人和职业人的角色混淆,企业没有根据职业人的标准衡量职员,使职员处于自然人

4、和职业人之间的游离状态。郭阳道先生认为这是因为观念上不够职业化,“大家看到的是,我请来了你这个人,而没有从职业人的角度看人。企业管理没有把职业人和自然人分开,这么会引发很多管理问题。比如任人唯亲。再比如有些企业讲求以人为本,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陷入管理的困境;其实,职业人应该以绩效论英雄,绩效不好只是说明她没有达成角色所要求的资质,淘汰并不代表我不尊重这个人。”其次,角色的饰演程度不够。近几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普及很快,但真正根本落实实施的却极少。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问题职位说明书,“为何要有职位说明书,实际上就是描述这个人应该做哪些工作、应具有哪些条件。”郭先生说,“因此应该是人去适应

5、岗位的要求,而不是相反。人力资源做的就是匹配的工作,就要找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倪月英主任也深有感慨,“现在的招聘,很奇怪,全部要求什么学历、性别、年纪,而不论含有什么能力和资质,这也是一个非职业化行为,非理性的市场行为。”我们要争夺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摆在我国很多用人单位面前的问题。教授指出,人才争夺应该是对职业化人的争夺,中国人多,但人才、职业化人才并不多。郭阳道先生把人才分为三个层次:最丰富的资源是“人材”,她们由能够塑造的大学生组成,对她们的选择标准是:好的材料能够雕琢,不好的朽木要去掉;第二个层次的资源是“人才”,她们往往有外资企业的工作经验,能够适应你的要求,这么的人才在网上经过关键字

6、和关键能力搜索能够找到。最难找的是“人财”,要经过猎头企业去挖掘。她们是优异的职业化人才,是稀缺的职业经理人,她们往往是来自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有眼光、有职业道德,能够快速给你带来财富。这种人很稀缺。“在中国,你要像漏斗一样选人。即使中国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口有3亿,但可造之才只有5000万知识工作者,这其中又只有1000万白领。现在中国工商登记的有1100万企业,每个企业能分到一个就不错。”怎样在稀缺的人才中找到适合岗位的职业人,成为老总们挠头的问题。职业化瓶颈倪月英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职业化的瓶颈就是体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三资企业大约有1/5的人员是

7、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大约有1/10,国企就不用说了。”一位业内教授忧虑地说,“什么体制吸引什么样的人,决定其职业化要达成什么程度。”倪主任认为,职业化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市场行为,进行市场配置,而不是行政干预,不是一纸任命。“比如职业经理,只要我具有职业经理的素质,只要有对应岗位,就能胜任。这是排斥大小企业、行业的。只要我以为能够胜任,适宜的,就能够,不论到哪儿,全部推行我的职业行为。职业化要有一个制度化的体系支持。”在建立体系制度,培育职业人方面,民营企业无疑走在了前列。郭阳道先生说,民营企业在有了第一桶金以后,纷纷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因为要扩大经营,就不可能完全靠自己,而是要靠职业经理人。我国正在走由创业人管理到职业经理人管理的转变过程,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给职业人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对艰苦的我国职业化进程,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