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图》的形式美感与构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100820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马图》的形式美感与构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牧马图》的形式美感与构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马图》的形式美感与构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牧马图的形式美感与构成王剑武摘 要:唐代画家韩干的牧马图是中国绘画的经典作品,具有不可言喻的形式美感。研究 牧马图的构图、构成以及其形式美 感的来源,分析其背后的艺术规律,是对唐代绘画艺术的一种总结。该文分析 牧马图中虚实、留白的处理手法,从外形的正负空间 着手解读造型与空间的关系。关键词:形式虚实构图留白1010一、概述唐代画家韩干牧马图所描绘的不过一人二马, 它不像八 十七神仙卷里安排了众多的人物组合,而是一幅相对构图简 单、精致的淡雅之作(图1)。一幅人物画的构成与安排, 并不是 越简越易,而是越简越难。牧马图具有精妙的形式美感与构 成,这种美的形式是韩干在经营位置时运用了较多内在的中国

2、 画艺术规律所构建的, 是中国画造型与构成的精髓体现。牧马图对形体与空间的处理手法,是由中国画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此种内在的艺术规律,是由历代的画家在从对象转化到图形时,为解决形体与空间的问题而产生的。它使中国绘画不 必像西方的绘画艺术,在解决形体与空间时,主要依靠光影、明 暗塑造形体以及灭点透视解决画面的空间关系。中国绘画以对 象形体线条的疏密组织的对比解决形体的前后空间关系,用墨的浓淡对比解决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中国绘画常常通过留白的手段解决构图上主体对象与背景 之间的空间关系。所谓“计白当黑”,不仅是把背景处理成空白, 而且要以虚衬实、以实映虚,在视觉上起到“虚实相映”的对比作 用,在

3、造型上形成外形空间的外延效果。这些艺术处理手段使 中国画可以集中于主体形象的表现,仅用笔墨的形式表现对象,以笔墨形成的关系完成从三维对象到二维画面的转换。这种转 换系统,使中国画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趣味与美感。二、圆形的构成韩干在牧马图里使用了两种巧妙的构图结构,使画面布置得当、结构紧凑。其中,一种是十字形的构图结构,另一种是 圆形的构图结构。牧马的奚官在画幅里的位置靠近中心偏左, 并没有居中平分画面;两匹马的位置是在画幅中偏下,与人物形 成一个交叉的十字,使画面稳当而具有形式感。如果以黑马的 马鞍作为圆心、以马鞍到马鼻子的距离为半径,则奚官与马都涵 盖在圆形内,即牧马图是以圆形的构图结构统筹全

4、图,使画面 的气息流转、凝聚不散。而以圆形的结构构图的方式,在中国画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圆形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统一画面的 人物或者景物,使对象之间的关系密切,且画面的结构不会出现 松散、零乱的弊端。自唐宋以来,中国画的画幅表现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有长卷、立轴、斗方、屏风、扇面等。其中,团扇的形式即以基本的圆 形构图,如宋代以来的小品写生,就有大量圆形的画面结构。当 然,此处的圆形画幅表现形式与文章所论述的按圆形结构统一 画面中对象有所不同:一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一个是内含的构 图规律。而团扇与方形的画幅形式相比,在画面上被切掉了四 角,所以往往需要创作者在构图布置上另辟蹊径。三、虚实相映牧马

5、图的另一个构图特色是对虚实、留白的处理。中国画历来讲究画面的虚实处理,金绍城的画学讲义云:“虚实二 字,乃画中最要关键, 实易虚难作画须虚实相生,乃有美趣。”此处的虚实乃是相对的,画面虚的部分是相对于实的部分 的刻画,而不是留白处理,亦如金绍城所云“所谓虚实相生者,指 有程度者而言”。即牧马图的白马相对于黑马乃是“虚”,而白 马相对于背景的留白则是“实”;黑马的马身子相对于马尾、 马鬃 是“实”,但是相对于马鞍则是“虚”。虚实二者的表现需要一个 恰如其分的“度,使实则更实、虚则更虚,即“无一处不虚,即无 一处不实,虚实相应、气息生动。石村画诀更是对画面具体的 虚实运用作了注解:“有墨画处,此实

6、笔也。无墨画处, 以云气 衬,此虚中之实也。树石房廊等皆有白处,又实中之虚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满幅皆笔迹, 到处却又不见笔痕,但觉一片灵 气浮动于上。虽然此处所言是针对山水画的虚实处理,但对虚实关系的解析精妙,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即关于画面虚 实运用的辩证思想,这对人们认识牧马图中虚实关系的处理 具有借鉴意义。而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对虚实运用的巧妙关 系更是作了辩证分析:“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人 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著于纸,有虚有实, 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 已到也。董其昌曰:“其次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

7、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 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 密则不风韵。 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画学讲义也提到:“当止之 处,即自然之虚境。虚为实之辅助, 即虚为画之妙境。意到笔不 到,最堪寻味,不可忽也。”用笔应有虚实的变化,女口,牧马图中 马鼻子用笔的“虚”,是相对于马缰绳用笔的“实”。这个就是“用 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的真意,因为虚与实乃是通过相互对比 而生发的,没有绝对的“实”,也没有绝对的“虚”。而虚实相生的 变化对用笔的要求是“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 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 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虚实 的变化,反映在用笔的处理上要灵活多变。四、留白与外形另有一种虚实的运用,不是指画面虚实表现程度上的多寡, 而是纯粹的留白处理, 即“应留虚白地步,不可填塞”之意。“画 有主客疏密,有明暗虚实。空处即其虚也, 不可妄加字迹,以碍 画理。即画面应留有空处以“计白当黑”。所谓留白,要使观者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